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202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富士康冲击A股IPO:财报里这些问题引发争议

[复制链接]
202 0



  [编者按]虽然成立时间未满3年,但富士康股份毅然决然迈出了在A股IPO的步伐。对于“持续经营时间未满3年”的硬伤,富士康股份在招股书(申报稿)中表示,已向有权部门申请豁免。富士康股份当然有这样的自信,回顾2017年,其营业收入超过3500亿元,利润总额超过了200亿元,是毫无疑问的巨无霸。但创下富士康股份傲人业绩的,是其高达26万的员工人数,若按此计算,其员工人均贡献的利润,还不足10万元;去年研发费用花费79亿元,这一绝对额实际上超过A股大部分公司,但也仅占其自身营业收入的2.24%……

  对于富士康股份拟IPO,资本市场充满期待,同时,扬帆起航的巨轮,又是否会一路遇“顺风”?

  Amazon、Apple、华为、联想……这些闻名于全球的电子行业品牌公司都有着同一供应商――富士康,这次,这家巨无霸企业正式宣告向A股发起冲击。

  此番拟上市的,并非平时的泛富士康概念,而是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士康股份)。作为拟拆分上市的一部分,富士康股份控股股东为鸿海精密全资持股的中坚公司,根据富士康股份自我介绍,因鸿海精密不存在实际控制人,故而公司不存在实际控制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根据富士康股份目前披露的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下同),截至2017年12月31日,富士康股份资产负债率达到81.03%,较2016年末增加38.14个百分点。

  即使富士康股份对此解释称是受资产重组影响,但不可回避的是,2017年末,富士康股份负债总额高达1204亿元,其中应付账款达到768.09亿元,比上年增加近338亿元。富士康股份在招股书中披露称,2017年以来下游订单量增长趋势良好,公司相应增加了原材料和设备的采购金额。

  资产负债率超过80%

  近日,富士康股份在证监会网站披露招股说明书,拟赴上交所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代工”并不是此番拟上市的富士康股份的全部业务,在招股书中,富士康股份自我介绍为“全球领先的通信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精密工具及工业机器人专业设计制造服务商。”

  凭借上述业务,2015年~2017年,富士康股份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728亿元、2727.13亿元和3545.44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达143.5亿元、143.9亿元和162.19亿元。

  根据招股说明书,若能成功在A股上市,富士康股份所募资金拟将用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云计算及高效能运算平台、高效运算数据中心、通信网络及云服务设备、5G及物联网互联互通解决方案、智能制造新技术研发应用、智能制造产业升级、智能制造产能扩建八个项目,总投资额高达272.53亿元。

  数千亿元的营业收入及上百亿元的净利润使资本市场对富士康股份的上市充满期待,但这背后,富士康股份高企的资产负债率也令人关注。

  富士康股份招股书披露,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公司合并报表口径负债总额为1204.14亿元,其中流动负债总额为1203.82亿元,非流动负债总额为0.32亿元。

  背负着超过1204亿元的负债,截至去年底,富士康股份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1.03%,而2016年底、2015年底,富士康股份资产负债率则分别为42.89%、45.72%,对比可见,2017年,富士康股份资产负债率大幅增长。

  记者注意到,富士康股份在招股书中所披露的行业可比公司中,2017年底,长盈精密、胜利精密资产负债率均在53%左右,共进股份、卓翼科技则在40%以内,可比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7.73%,均低于富士康股份。

  对此,富士康股份在其招股说明书中解释称,2017年末,公司资产负债率较2016年末增加38.14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公司收购的重组资产所带来的应付重组成本余额在2017年末计入其他应付款等因素影响。

  应付账款激增约338亿元

  另一方面,《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注意到,根据富士康股份披露,其负债主要由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短期借款、应付职工薪酬等构成。截至去年底,上述项目对应金额分别为768.09亿元、321.04亿元、69.57亿元、30.12亿元。

  若对比近年变化,可以发现,导致2017年富士康股份负债总额大幅增长,少不了公司应付账款及短期借款的推动。

  2015年~2017年,富士康股份应付账款分别为347.03亿元、430.13亿元、768.09亿元,后两年同比增幅达到24%、73.45%。2017年应付账款比2016年多出了约338亿元。

  富士康股份在招股书中对此也作了说明,其表示,公司应付账款主要为应付原材料和设备采购款。具体方面,富士康股份称,2016年第四季度由于订单增加,公司采购原材料规模增加导致应付款项相应增加;由于外币汇率变动导致应付账款账面价值增加。此外,2017年以来,下游订单量增长趋势良好,公司也相应增加了原材料和设备的采购金额。

  记者研究发现,富士康股份原材料主要为PCB、零组件、IC,报告期内,富士康股份对上述三者采购金额占原材料采购总额的比例之和超过85%。

  但与激增338亿元的应付账款相比,富士康股份对原材料的采购数额实际上并没有如此大增幅。

  记者通过对富士康股份的采购总额及采购均价计算发现,2017,富士康股份对PCB采购总额同比增加80.28亿元;采购数量同比增长10.56%;零组件采购方面,2017年,富士康股份对此项目的采购总额同比增加39.18亿元,采购总量同比增长15.87%;此外,2017年,富士康股份采购IC总额增加130.29亿元,采购总量同比增长25.41%。

  统计发现,2017年,富士康股份对上述三种主要原材料增加了近250亿元的采购量。

  此外,记者还发现,2017年底,富士康股份短期借款达到69.57亿元,同比也增长了53.14亿元。

  相关阅读:

  [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较低 富士康股份工业机器人产量2年降50%]

  每经记者 王 晶 每经编辑 陈俊杰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富士康充分利用中国的人口红利,通过庞大的代工队伍将自身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商。

  但随着劳动力短缺和人工成本上涨等压力,代工企业的利润大幅降低。基于此,富士康近年来频频寻求转型,其中,正在谋求A股上市的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士康股份)以及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精密集团等均开启了包括机器人计划在内的一系列转型。不过,单从富士康股份来看,其工业机器人业务发展并不算好。

  机器人产量2年下降50%

  富士康股份资产并非鸿海在大陆的全部业务,主体公司仅包括通信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及精密工具和工业机器人三项主营业务。

  对于第三项业务中的工业机器人,富士康股份在招股书(申报稿,下同)中表示,工业机器人是面向工业领域的、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实现各种功能的机器装置。公司生产的工业机器人主要用于执行重复度较高或危险度较高的工作,从而大量节省人力支出、提升制程弹性、缩短作业时间。此外,公司的工业机器人相关产品主要应用于公司自身和外部客户,是公司和外部客户实现自动化生产和智能制造的重要保证。

  但事实上,富士康股份的工业机器人所带来收入甚微。根据招股书显示,2015年~2017年,公司的精密工具和工业机器人的销售收入分别为9.34亿元、6.51亿元和9.66亿元,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0.34%、0.24%和0.27%。而在其公布的截至2017年12月31的客户采购目录中,公司正在履行的工业机器人板块销售金额前三大的采购订单总额仅为153.74万元,且全部来自鸿海旗下关联公司。

  不仅如此,记者还注意到,2015年度至2017年期间,富士康股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分别为0.78万个、0.43万个以及0.39万个,2017年的产量较2015年已经下降了50%。与此同时,机器人的产能利用率也逐年下滑,2015年~2017年分别为0.61%、0.37%以及0.35%。

  虽然富士康股份的机器人业务发展并不理想,但鸿海精密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显然不想放弃将富士康从代工转型的梦想。

  近年来,富士康频频试图通过转型以达到“去制造化”,而郭台铭也一直反复强调,富士康未来将向“市场销售”的战略方向调整,富士康内部人士也曾表示,电子制造已经到了一个微利时代,鸿海未来会更加注重销售市场的布局。

  向自动化转型

  此前,外界看到的更多是富士康的渠道扩张,再往前追溯,富士康还曾在电商领域开始新的尝试。而近几年来,富士康则把目标瞄准人工智能平台以及机器人领域。

  本月初,鸿海精密集团正式宣布启动AI研究培育计划:将成立“鸿海工业互联网AI应用研究院”协助集团开发“工业互联网+机器人”的AI创新,未来5年内提供100亿新台币(约合3.42亿美元),从AI人才培育、IoT工业场域应用、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全力推动集团转型成为AI驱动的工业互联网企业。

  郭台铭表示:“在未来5年内,集团将投资100亿新台币,用于招聘AI应用的相关人才,并在所有生产基地部署人工智能应用。”而一位富士康内部人士则补充道,无论是专家还是业内,此前都曾提到“机器换人”的说法,但富士康做AI或者机器人并不是简单的把员工换掉,而是让机器人替换生产当中比较枯燥、员工意愿不高、相对比较危险的工作内容,并让工人从中解放出来,提升能力后成为操作机器人的人才,公司整体的用工规模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

  事实上,早在2011年,富士康就开始通过配备机器人来提高资金和劳动力的组合配置比例,而彼时的郭台铭也表示,富士康将以日产千台的速度制造30万台机器人,用于单调、危险性强的工作,提高公司的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在设立基地进行研发和生产机器人的同时,希望到2014年装配100万台机械臂,在5到10年内看到首批完全自动化的工厂。

  虽然机器自动化已经成为中国工厂发展的趋势,但就目前来说,我国智能制造相关产业仍处发展初期,制造业标杆企业富士康也不例外。有媒体报道称,在富士康内部,也有人并不认可机器人计划。“富士康目前使用的机械臂每个成本在十万元人民币以上,机器人的成本在百万元人民币以上。简单地看,机械臂能够24小时连续工作,其工作时间是工人的三倍。但不管是机器人还是机械臂,维护成本非常高,随着消费电子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到按周来计算和对精密度的要求不断提高,生产完一个产品后原生产线上的机械臂和机器人需要重新调试,基本就等于报废了。机器人取得成本和技术的突破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短期内根本不现实。”富士康的一位中层称,机器人只能用于生产线上的前端工作,而富士康的核心是后端的组装,机器人实际上能替代的工序不到50%。

  对于目前富士康在大陆的机器人研发及应用情况,《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了解情况,但对方并未正面回应。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

关注

15

粉丝

4246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1-28 02:47 , Processed in 0.019856 second(s), 31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