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193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我不是坏孩子”:两部点击过百万的网络短片

[复制链接]
1193 0
两部网络短片《红领巾》和另一部枪战片《炸三中》,都是校园制造,点击率均超过百万次。

“我不是坏孩子,我爷爷参加过抗美援朝,他中了七颗子弹,还拔下了敌军的军旗,是英勇的烈士。我是他孙子,我最有资格戴红领巾。”张小明跟班主任说。

这是网络短片《红领巾》的台词,故事讲的是“张小明”失掉红领巾后成为“怪物”的故事。这部短片和另一部在网络上大红的枪战片《炸三中》,都是校园制造,点击率均超过百万次。

1.jpg


《红领巾》中,“小明护旗”的一场戏要小明爬到十多米高的旗杆上,其实在拍摄时,小明是趴在旗杆上的。 (向歌/供图)

《炸三中》:“给学校拍宣传片”

2011年6月29日,刚刚期末考试完的湖北某“三中”高二学生小半起了个大早,按照计划,视频《炸三中》要在这一天拍摄。

小半是个flash制作爱好者,看过网络动画《哐哐哐之炸学校》后,抱着“好玩”的想法,琢磨着也拍一部“炸学校”的戏。和一位朋友商量时,朋友说:“不如直接点题,就叫《炸三中》。”于是小半在贴吧上招兵买马,约定考后拍摄。

拍摄当天整整一个早上,小半都在为道具奔波——借军训服、找玩具枪、造烟雾弹。造烟雾弹的手艺是从化学课上学来的。用化工商店里可以轻易买到的硝酸钾,按3∶2的比例与白糖混合,放入砂锅用文火熬成糊状后放进瓶子。

下午两点多,几位主创兼主演在三中门口碰面。人马被分成两个阵营,一队炸三中,一队保卫三中。双方在校园里玩起真人版CS,一连串的掩护、冲锋、安置“炸弹”,都带着浓浓的游戏味儿。最终,炸三中小分队以牺牲一名队友为代价,成功“炸”掉了三中。

拍摄最难的部分,是小分队用“炸弹”突破校门封锁的那场戏。为了说服门卫同意剧组放烟雾弹,剧组颇费了一番口舌。因为准备不足,烟雾弹放了三次才成功。

此间,剧组碰上坐车出校门的校长邓北平。司机问:“你们在这里干什么?”小半回答:“在给学校拍宣传片。”镜头没关,留下了这一幕。后期剪辑时,这段视频被做成花絮,叫“校长闻听炸三中,驱车逃跑”。

整个视频,小半只用了一部两千多元的卡片相机拍摄。剪辑时,他用“谷歌地球”图片模拟卫星定位,又找来同学,模仿游戏“红警”为视频做英文配音。

7月10日,小半把剪辑好的成片上传网络,很快爆红。

校领导也很快看到了。三天后,六位在演职员表上留名的三中剧组成员,和他们的家长一起被叫到了年级组长办公室。

年级组长刚向家长们说明事情经过,几位家长点头认错。只有一位父亲提出异议:“我支持孩子这么做,这不会给学校造成什么负面影响。”年级组长虽然不悦,但没多说什么,拿出几张纸来让每个孩子写下自己参与前后的想法和经过。“其实就是让我们认错。”当时在现场的一位剧组成员说。

第二天下午,在全校广播电视会议上,年级组长宣布小半被记过,其他五人先通报批评。当晚,小半在网上贴出了一份声明《事件处理结果,剧组一切安好》,其中写道:“三中非常欢迎学生做各种课外活动和自主创新,但是影片名和片尾确实侵犯了学校的声誉和别人的肖像权。”事后校方接受媒体采访时,仅申明“炸三中”的名称不合适,没有提到“肖像权”的问题。

2.jpg


《炸三中》拍摄最难的突破校门封锁的一场戏。为了说服门卫同意剧组放烟雾弹,剧组颇费了一番口舌。

《炸三中》剧组被处罚的消息传出后,一批记者来到学校希望采访剧组,学生们却保持缄默。多名剧组成员向南方周末记者证实:为了消除影响,学校后来以撤销处分作为条件,要求小半等当事人对外禁口。小半此后没再接受媒体采访,处分却至今未取消。

一个月后,一部名为《三中校服,你值得拥有》的视频现身网络。这部视频以广告的形式恶搞了三中的新校服。视频发布者君君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以校服为题并非偶然。

2011年4月,学校宣布为了准备11月的校庆,将给学生们订制新的校服。这一决定受到了大多数学生和一些老师的反对,他们对价格、质量、样式都有不满。

为此,学校请每个学生填写意见征求书。虽然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到的每一个三中学生,都表示周围人大多填着“不同意”,最后校方却宣称“绝大多数同学表示支持”。更有趣的是,最终发下的为11月校庆准备的新校服,竟然是两套夏装。校服之外,学校每年收取的资料费、每月收取的纯净水费,都在学生间存在着很大争议。

“校服视频算是我们对学校态度的一种试探。”君君说,“目前校方还没有干涉,也许是他们还没发现。”

《红领巾》:“人之初性本善也是主旋律”

2010年暑假,即将升入大四的向歌开始构思自己的毕业作品。

他是珠海联合国际学院(UIC)电影电视专业的学生,此前的作品多少都有点无厘头:拍宅男与抱枕相爱,并为“她”血战大BOSS;拍一个男子酒后不慎在脑门上文了个“穷”字,引发了一连串趣事。

弥漫在“80后”一代人中的怀旧风,让向歌决定拍拍小时候的事儿。他把片名定为《红领巾》,因为“它代表了所有人的童年”。

一个多月后,反复打磨的剧本成形了:烈士张援朝的孙子张小明因为上课看漫画,被班主任没收了红领巾,从此被大家像怪物一样看待:他走进教室,全班的眼睛齐刷刷盯着他;他帮女同学捡起掉在地上的书,女同学一声尖叫,掩面而逃。垂头丧气的张小明去商店买红领巾,老板告诉他不能讲价:“我这儿的红领巾是开过光的,和学校的一样。”

故事在小明“护旗”后陡转——被校园“坏孩子”逼上旗杆顶端的小明,不慎失足跌落,之后竟被神奇地通报表扬为“护旗卫士”。在医院里,他低调的教育局长爸爸现身,班主任短暂惊诧后,开始肉麻地夸起小明在学校的优异表现……

向歌希望《红领巾》能在一所“具有年代感”的学校里拍摄。制片人张晋钦便在学校附近方圆十几里地毯式搜罗,物色了好几所小学。

最终选定的小学里有一处废旧的老校区。红色瓷砖贴面的教学楼虽然使用已久,看起来却并不破败。楼里堆放着废旧的杂物与桌椅,学生们都已搬入旁边的新校区上课。有年代的老校园加上不会打扰正常教学——对剧组而言,这是难得的拍摄地点。

剧组简单向学校介绍了剧本,提交了一份拍摄计划后,便开始前期准备工作。听说学校来了剧组,自己还可能成为演员,学生们都很兴奋,“选角”的时候,剧组一个班一个班去挑,第一轮挑出的孩子们再经过试镜,最后留下了三十多个孩子参与演出。

张小明的扮演者起初并没有在第一批被选中的孩子里。剧组试镜时,这个孩子表示很想当演员。剧组觉得可以多给小孩子一些机会,于是安排他试镜。

没想到他的镜头感非常不错,正式表演时,他也是剧组里演戏最卖力的。

2011年3月,《红领巾》开机,孩子们穿着小学校服投入演出。除了教孩子们怎么拍戏,剧组成员和他们的同学,还顺带给孩子们“补了一下课”,帮他们看数学作业,讲讲英文……

拍摄“小明护旗”时遇到了技术难题,如何拍摄小明爬上十几米高的旗杆,剧组进行了各种考虑,最后用了一个很“简陋”的方法解决之:把一根大铁杆横放在两个一米高的台阶之间,下面铺上体育部借来的软垫子,“小明”趴在旗杆上完成了拍摄。

剧组班底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包括了制片人、导演、摄影、灯光……一共十多个人。整个片子花了5万,没有商业赞助,全是向歌自己掏的钱,大部分资金都花在了器材的租赁上。

8月1日,《红领巾》在土豆网首映,短短几天内点击率迅速愈百万。网友们对这部16分钟的短片进行了各种解读。

“网友结合自己的经历、自己的理解,赋予了这个片新的含义。我没法干预观众如何解读它,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能够喜欢这个片子的,我已经很感动了。”向歌说,但他曾用“主旋律电影”来形容《红领巾》:“并不是说只有歌功颂德才是主旋律,比如人之初性本善是主旋律,惩恶扬善也是主旋律,邪不压正也是主旋律。你讽刺了恶,就站在了善的这一边,这也是主旋律。”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7

粉丝

3925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2-27 16:45 , Processed in 0.020091 second(s), 31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