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6789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中国人在加拿大的历史

[复制链接]
6789 13
    导读: 在这片以枫叶为象征的和平土地上,中国人的故事竟是从地狱开始的。

    加拿大,位于北美洲的经济强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

     17世纪来自欧洲的移民到达之前,这里是爱斯基摩人和印第安人的故乡。现在,英国和法国人的后裔构成了加拿大的主要种族。自上世纪70年代起,加拿大政府开始实行开放的移民政策,从世界各地引进移民。


    来自香港,台湾,中国大陆的大批移民先后到达这里,目前已经有约110万华人定居此地,加拿大是一个从没有在本土发生过战争的国家,因此多数加拿大人纯朴善良,爱好和平。然而,当我们回顾历史,在这片以枫叶为象征的和平土地上,中国人的故事竟也是从地狱开始。

    如果说早期华人在加拿大淘金受到的冷遇是个序幕,19世纪末,修建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中国工人们的命运就正像是一出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悲剧。
   
    穿越整个美洲的洛基山脉阻隔了BC省和加拿大东部的交通,1859年,美国建成横贯东西的太平洋铁路后,BC省和加拿大政府进行了谈判,如果加拿大不修建一条同样横贯东西的铁路,BC省将脱离加拿大,加盟美国。迫于这种政治压力,1881年,加拿大总理麦当劳决定效仿美国修建一条连接东西的太平洋铁路。

   
    建筑商去实地观察之后,觉得他的标价估计错了, 因为白人不愿意去那边做。那边是高山,海拔几千英尺 ,那上面是从来没有人去过的,冬天是冰天雪地 ,这种地方与外面是隔绝的 ,所以必须要有一些刻苦耐劳的人,能够坚持下去才能够建成

   
    都说中国人能建长城
,一定也能够建成这条铁路的

   
    时间过去整整一个世纪,
1989年,在多伦多市中心紧靠中心车站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华工(中国工人)纪念碑。纪念那些真正对建设加拿大有贡献的人。这些中国工人是真正做过贡献的人 ,他们做了一生中最苦的工作 ,我们应当表示我们的尊敬 ,让更多的加拿大人了解他们 ,因为那段故事并没有记载在历史里,我们认为中国工人是有贡献的。多伦多市政府 ,中国政府, 太平洋铁路公司,所有这些机构都捐了钱 ,一些个人也都捐了钱 ,修建了这座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之所以意义重大
,是因为加拿大政府终于正视了华人在加拿大历史上的贡献。
理财顾问 提供全面保险,投资服务 用加拿大的理财方式,为中国人创造财富! 124 Nature Park Way, Tuxedo Business Park Winnipeg, Manitoba R3P 0X7 手机:(204)952-1512 Website: www.leiren.ca Email: lei.ren@f55f.com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评论 13

守护神  曼省名人  发表于 2012-8-7 15:2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MJ  企业代表  发表于 2012-8-8 01:2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视频地址:上集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aNhqOzXCC2A/内容来自[手机版]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MJ  企业代表  发表于 2012-8-8 01: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视频地址:下集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WOFOoQ3S2Y/

内容来自[手机版]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tenai  贵宾  发表于 2012-8-8 04: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加拿大才是地大物薄
前途很光明,出路很没有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zjchengqing  禁止发言  发表于 2012-8-8 09: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MJ  企业代表  发表于 2012-8-11 01: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tenai:加拿大才是地大物薄 (2012-08-08 03:17 AM)
谢谢支持
理财顾问 提供全面保险,投资服务 用加拿大的理财方式,为中国人创造财富! 124 Nature Park Way, Tuxedo Business Park Winnipeg, Manitoba R3P 0X7 手机:(204)952-1512 Website: www.leiren.ca Email: lei.ren@f55f.com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MJ  企业代表  发表于 2012-8-11 01: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tenai:加拿大才是地大物薄 (2012-08-08 03:17 AM)
谢谢支持
理财顾问 提供全面保险,投资服务 用加拿大的理财方式,为中国人创造财富! 124 Nature Park Way, Tuxedo Business Park Winnipeg, Manitoba R3P 0X7 手机:(204)952-1512 Website: www.leiren.ca Email: lei.ren@f55f.com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MJ  企业代表  发表于 2012-8-14 21: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亦舒笔下的加拿大华人发展史——由华人地位及心态嬗变说起

王朝晖

     亦舒原名倪亦舒,1949年生于上海,1955年迁居香港,1991年移民加拿大,其小说言语浅白、锋利风趣,三言两语切中时弊,鞭辟入理。自20世纪70年代起,在港台及海外华人地区便拥有为数甚广的忠实读者群。在众多的华文文学作家中,移民加拿大已有数十年的香港著名作家亦舒可算是其中的领军人物了。
    亦舒的小说作品前期多以香港商业文化为背景,描写在此背景下形成的现代香港知识女性对生活、社会、人类的理性思考。移民加拿大以后,她的一支彩笔开始伸展到了域外,加国历史的兴衰、华人奋斗艰辛、移民者心态的变化等等都成了她目光停留的聚焦点。几代华人、华侨的故事在她的笔下展开。《纵横四海》讲述华工漂泊异乡,为着微薄薪酬用血汗修筑加国铁路;《洁如新》以华人洗衣店为背景,描写青年一代华人感情生活;《西岸阳光充沛》描写香港人移民加国前后心态变化的;《少年不愁》以新一代在加国茁壮成长,接受并融入西方文化为主题的。本文主要以上述四部小说为主,分析几代华人在加国的奋斗生活及心态的嬗变过程。
    一、二战前后加拿大华人的社会地位——《纵横四海》
    19世纪80年代,加拿大开始兴建太平洋铁路。该路东起大西洋畔的蒙特利尔,西至太平洋岸的温哥华,全长3800多公里。当地劳力短缺,华工们因吃苦耐劳、要价低廉而为白人雇主所青睐。1881至1884年,共有115 万名华工来到卑诗省修铁路[ [1] Lai, David Chuenyan. 中国城 s: 中国城s within Cities in Canada [M].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1988. 31-32][1]。尽管当时的华人在加拿大做出了无可估量的贡献,但他们备遭歧视、迫害和辱骂。
    小说《纵横四海》中,主人公罗四海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几经波折飘洋过海,终于登上了陌生的温哥华的土地,来到了传说中的“金山”,成为被近代史教科书称为先侨、猪仔[[2] 粤语对海外华工的称谓。][2]华工或苦力的那群人之一。
    “金山”是在加拿大做苦力的华工对洛基山脉的称呼,短短的两个字承载了多少梦想和希望,可它并未给前来劳作的华工带来美好的生活。早期来加拿大的华工大多来自中国广东沿海地区,他们大多是贫苦农民,文化水平不高,为生计所迫,被卖猪仔或自卖到北美当矿工或修建横贯加拿大东西的太平洋铁路。这些华工勤劳肯干,吃苦耐劳,为包工头、矿主、工厂主创造了巨额利润,而他们的工资却只有同类白人工人的一半。可以说,从华工踏上加拿大国土的第一天起就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
    罗四海是幸运的,他被先于他来到加拿大开洗衣房的华人王得胜收留,并于王得胜死后接手了洗衣房,用心经营这家小店铺,还有了一点点盈余。但是其他来到这块土地上的华工,际遇却远不如罗四海。中国劳工承担的是最艰巨的西段铁路的建筑。著名的法瑞瑟河谷从耶鲁镇到里屯的58英里路的路段,山体全是坚硬无比的花岗岩,直上直下。幽深的河谷激流飞溅,险象环生。他们要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15条主要隧道,最长的一条有1600英尺长。工人们在几乎没有立足之地的绝壁上凿洞,搭上栈道以便点炮崩山。从1882年到1883年,中国劳工在这个地区凿石爆破,修筑涵洞100多个,桥梁10座,开凿隧洞几十公里。不少中国劳工死于爆破、塌方、暴风雪、疫病,甚至被出没在荒山野岭中的黑熊吞噬。据统计,在太平洋铁路修建期间,共有3000多名华工丧命,平均每1英里铁轨下就埋葬着1 位华人苦力的尸骨。[ [3] Cannon, Margaret. China Ti de: The Revealing Story of the Hong Kong Exodus to Canada[M]. Toronto: Happer & Collins, 1989: p108.][3]
    小说通过罗四海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美的铁路华工以及所有华人的遭遇:“万多名华工,来到异乡,为着菲薄的薪酬,为外国人这条命脉铁路立下汗马功劳,不少还赔上性命,可是,功成后,无一言一字一图记载。华人的血汗只似影子。”并且当铁路完工之后,铁路公司和政府拒绝履行诺言——出资将苦力们送回中国,而将他们留在当地,自生自灭。虽然罗四海的境遇比当时的华工强了许多倍,可其中的辛苦仍是难以想象的:洗衣店的工作起早摸黑不说,经常是“熨得满手起泡,尚未痊愈就浸到水中擦洗,一块一块烂肉永远出水,他见了人,不敢伸出手,怕人嫌脏。”此外,还得忍受白人社会的羞辱、歧视和镇压,“像所有的华工一样,他出卖的是苦力,所得的不过是温饱。”那样辛苦地熬过来,他们得到与劳动等比的报酬了吗?不,据相关资料记载,1885年,当第一批华工回国时,他们在海外的全部汗水和辛劳仅仅够在国外维持生存和还清债务,而那些身无分文滞留在北美的华工,孤苦无助地沿街乞讨,没有来得及看一眼年迈的父母、多年未见的妻儿,就瞑目在异国土地上。
    罗四海故事里没有生活优渥、无需担心柴米油盐的家明和玫瑰这些亦舒小说的美好而永恒人物,他不是穿着熨挺西服、有显赫殷实家底衬托、受高等教育、留洋归来、事业有成的那类人,他是千千万万平凡得再普通不过的小人物,但他的一生、他所在的大时代的背景却给人心灵的震撼,久久不能平覆。中国人忍、仁、韧的特性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和千千万万漂泊异域的华人一样,命运如蒲公英的种子随风跌宕,但稍有土壤便可生根发芽开出灿烂的花来,尽展生存压力之下人的抗压性可以去到多远,亦舒在这里的立场做到不偏不倚,客观真实地写人写事,不露声色地透露华侨血泪史,哀而不伤。相比那些赤裸裸的揭露筑路史黑暗的文章,虽然没有那么多血淋淋的呼喊,境界却高了,能够更深层次地引发读者的共鸣。
    二、一战后加拿大华人的社会地位与心态——《洁如新》
    一战之后的加拿大华人仍被视为劣等民族,视为不宜在加拿大定居的异类。太平洋铁路即将竣工、劳动力开始供大于求之际,排华的呼声便一日高过一日。那时候,同中国人做生意的商户都落在黑名单上,排华组织用白漆在中国人家门上打十字做记号。加拿大的对华移民政策也从自由移民改为限制移民,加征华工人头税,后来又进一步由限制入境改为禁止入境。20世纪初年,加拿大甚至禁止华人从事诸如律师、药剂师、医生、公立学校教师等一系列专业性职业。[[4] Li, Peter, S. The Chinese in Canada[M]. Toront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27-28.][4]当时的华人主要从事劳动强度大的洗衣或菜园业等职业,正如小说《洁如新》开篇便道:“大半个世纪之前,华侨不是做杂货店就是开设洗衣店”。
    小说中王家的洗衣店在旧区角落位置,用老大的中英文红漆标识“洁如新”、Brand New,由太公创办,历史悠久,就连市政府历史博物馆里都有它发黄的旧照片。小店靠着公道的价格、出众的手法,是唐人圈里的一个传奇。可是,店主的后代们和在那期间长大成人的所有华人后裔一样,他们几乎全部受英文教育,以融入白人主流社会为奋斗目标:大伯从军回来苦读七年,成为外科医生,大姐长娟在十七岁时同爸妈发表宣言:“我要上大学,我不会守住小店,我也不会嫁守小店的男人。”不不,他们都不是骄傲的人,可是自小受人歧视,内伤严重,就像大伯一直耿耿于怀“洋人说我们吐口水喷湿熨衣服”。
    二战中,加拿大和中国是并肩作战的盟友,500 余名加籍华裔加入了盟军,在亚洲地区作战,华人社区慷慨解囊,对战争进行捐助。这一切的付出使得华人在加拿大的地位也有了大幅的提高。1947 年,卑诗省的华人重获选举权,同年,联邦议会废除了禁止华人入境的1923 年法案[[5] Li, Peter, S. The Chinese in Canada[M]. Toront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87.][5]。到50年代末,各省和联邦议会废除了所有针对加籍华人的歧视性条例。20世纪70 年代初,加拿大政府提出“多元文化理论”,反映了其少数民族政策的全面重新定向。根据多元文化政策,华人因其勤勤恳恳、礼貌周全、讲究饮食的天性和高度的适应性而被誉为“模范民族”。华人和华人的文化,终于为主流文化所接受。从拒绝华人入境的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到对华人族群给予高度评价的80 年代,加籍华人的处境早已今非昔比。昔日的华人绝大部分是目不识丁的苦力劳工,到1981 年,华人(12.12 年)比其他加拿大人(11.56 年)平均受教育年限要长;有29 %的华人进入大学,大大高于其他加拿大族群(16 %)[ [6] Peter S. Li. “The Economic Cost of Racism to Chinese—Canadians”,Canadian Ethnic Studies,Vol. 19,No.3(1987): p10.][6]。而完成高等教育的华人(17.5 %)更是比其他加拿大族群(7.9 %)多出两倍以上[[7] 李胜生.加拿大的华人与华人社会[M].宗力译.香港:香港三联书店,1992.146.][7]。华人在教育和就业方面的成就必然导致经济上的改观。华人专业人员从当年的1 %上升至华人就业总数的18 %。年轻的一代在西式教育下长大,他们聪敏、勤奋、努力,成功融入了主流社会。如同小说中洗衣铺最年轻的一代,最终都从小店飞了出去,成为执业会计师、新闻工作者、大学教师,成为社会栋梁。
    三、移民心态的先后转变——《西岸阳光充沛》
    二战后,加拿大对华移民政策逐渐放宽。自从联邦政府20世纪70年代推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以后,华人开始大规模移居该国。
    20世纪70年代,当加拿大经济繁荣,饭碗易谋之际,不少华人告别香江,来加拿大求职。为数更为众多的香港移民于80年代接踵而至。这些因恐惧回归大陆而踏上不归路的港客别有一番风貌,他们的财力使加拿大白人开始对华人刮目相看。凭借雄厚的资金,华人经济已从过去以餐馆、洗衣、杂货为三大行业,发展到经营范围几乎遍及各个行业和领域,金融、保险、房地产、贸易、商业、服务业、餐饮业、制造业、成衣业、石油化工业、食品加工业乃至农业都有华人涉足。特别是房地产业,在华人移民对住宅、商业楼宇需求剧增的情况下,成为华人投资最集中的行业,1990年仅香港的投资额就达25亿加元。[[8] 参见《广东侨报》,1996年11月29日。][8]于是,来到加拿大做房地产经济或投资的人士也频频作为配角,出现在亦舒近年的小说中。
    然而,自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后,来自香港的移民,数量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许多香港人移民前属于中产阶层,他们通常是以投资移民或企业家移民的身份到加拿大寻求发展。但是他们来到加拿大后才发现,那里的经济状况并非想像的那么繁荣,且就业机会很少,生意也很难做。在《西岸阳光充沛》中,当主人公宜室一家准备移民加拿大的时候,她丈夫的三叔刚放弃美国公民权回香港,他劝说温哥华“是一个小富翁退休的好地方。”这些已届中年的中产阶级在去到加拿大之前,很多人以为最多从头开始,做份粗工,只要生活安定也无所谓,可是毕竟已经中年人了,哪里捱得下这些青壮年做的苦工,也只得辞职,“一年多我都没找到工作,救济金只发给曾经缴税人士。”终于“没有工作,买房子要全部付清,银行不肯贷款,已经去掉一半财产,剩下的七除八扣,飞机票、货柜运费,杂七杂八,没有车子也不行,三两年下来,无以为继,只得打道回府恢复旧职,留孩子在那边陪你三婶。”“坐食山崩,一日我发觉三婶将一元钞票都整齐地对角折上两次郑重收藏,便清楚知道,这是回来的时候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香港回归中国后由于实行“一国两制”的方针,香港社会秩序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并没有出现人们所担心的混乱局面。反而是先前只当彼邦鸟语花香的移民们,在经过重重审核来到加拿大后,才发现这里同自己想象中的生活差太远了,习惯了忙碌社交的华人们完全不适应这里闲散的生活,震惊过度,完全迷失自我——“他们都是同一个心态,走的时候好不匆忙,一副大祸将临的样子,到了那边,定下神来,回头一看,咦,怎么搞的,一点也没有陆沉的意思,风和日丽,马照跑,舞照跳,于是心痒难搔,忍不住打回头来看看你们这班人到底还有什么法宝……”于是,一些香港人在加拿大住满3年申请入籍成为该国公民后,便选择回到香港发展。有资料显示,至2005年为止,“回流”的香港人已经达到15万人。[[9] 参见香港《太阳报》,2005年4月29日,第3版。][9]值得注意的是,受香港“回流”热潮的影响,许多富有的台湾移民也离开加拿大返回故土,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把目光投向经济发展正呈现迅猛势头的中国大陆,转而到大陆内地投资做生意。正如专家分析的,中国经济发展是海外华人移民“回流”的动力,和中国相比,加拿大的社会活力明显不足。大多数人为了在事业上有更好发展、生活上稳定感更强,选择了“回流”,有15%的人移民加拿大不到1年就返回中国大陆了。
    四、二十一世纪加拿大华人新姿态——《少年不愁》
    2001年加拿大人口调查显示,华人已成为加拿大最大的少数族群,数量从1996年的86 万人上升到2001年的102.94万人。
    在加拿大出生的华裔第二代人,他们基本上脱离了他们父辈或祖父辈的生存环境,所从事的职业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高科技领域、政府、法律、教育到工农商学兵的各个领域都有他们的身影。且看《少年不愁》一书里,小主人公子都的爸爸是国际太空站工程人员,妈妈打理权威性的饮食杂志,这样高尚精彩的职业恐怕是最早移民到加拿大的华人连想都不敢想的。
    新一代华人的心态相较老一辈华人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自立、自强,如遇歧视即刻反击,绝不如老一辈那样忍气吞声。如《西岸阳光充沛》里,小瑟瑟受到洋童欺负,妈妈劝她息事宁人时,小瑟瑟会立即理论“中国妈妈却只会忍气吞声,完了还把孩子关在屋内,免得生事”,“这是原则问题,妈妈。”随着越来越多的华人高级知识分子移入加拿大,特别是最近几年的华人技术、企业及投资移民,知识层次高,适应能力强,活动空间大,很快融入主流社会,成为加拿大社会中一个不可低估的政治、科技及经济力量。“彼时祖先拖着猪尾前往金山,今日众人带着金山前去投资。”(《西岸阳光充沛》)华人在加拿大社会中的形象及地位大大改观。另外,新世纪的中国国际形象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让在加拿大的华人们无不扬眉吐气,对中国的支持急剧升温,华人意识不断强化。如越来越多的华裔报名参加华裔小姐的竞选便是一例。旧时在加拿大的华人们忙不迭地要打入主流社会、摆脱华人身份,现在掉了一个转,大家都争着认自己是华人。正如子都妈妈所说:“人与国同样要自己争气。”
    通过《少年不愁》的王子都,我们不难为新一代的华裔做一个侧写:他们成熟、稳重,品学兼优,身上不乏东方传统文化的淳朴、优雅,却又兼具西方文明的开放、爽朗,可见中国人终于用他们的勤奋和努力建立起自己的形象和地位,使中华文明在加拿大多元文化的土壤中生根、结果。
    亦舒的小说从来没有直接述说加拿大华人生活的沧桑巨变,她只把这一切作为背景,穿插在主人公的生活之中,随着故事的展开娓娓道来,举重若轻地刻画不同时代的生活,把读者直接拉进故事之中,让你亲身去体会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感受不同时代下的环境。她的描述尽管不像某些人那么浓墨重彩,但无疑是准确而生动的,让人更能深刻感受历史的细微末节,感受到自19世纪中叶至今,加拿大华人社会所经历的巨大社会文化变迁,加拿大华人群体面对文化霸权所进行的各种适应性改变与抗争,至现在终于在彼岸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赢得了巨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Lai, David Chuenyan. 中国城 s: 中国城s within Cities in Canada [M].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1988. 31-32
[2] 粤语对海外华工的称谓。
[3] Cannon, Margaret. China Ti de: The Revealing Story of the Hong Kong Exodus to Canada[M]. Toronto: Happer & Collins, 1989: p108.
[4] Li, Peter, S. The Chinese in Canada[M]. Toront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27-28.
[5] Li, Peter, S. The Chinese in Canada[M]. Toront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87.
[6] Peter S. Li. “The Economic Cost of Racism to Chinese—Canadians”,Canadian Ethnic Studies,Vol. 19,No.3(1987): p10.
[7] 李胜生.加拿大的华人与华人社会[M].宗力译.香港:香港三联书店,1992.146.
[8] 参见《广东侨报》,1996年11月29日。
[9] 参见香港《太阳报》,2005年4月29日,第3版。
理财顾问 提供全面保险,投资服务 用加拿大的理财方式,为中国人创造财富! 124 Nature Park Way, Tuxedo Business Park Winnipeg, Manitoba R3P 0X7 手机:(204)952-1512 Website: www.leiren.ca Email: lei.ren@f55f.com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MJ  企业代表  发表于 2012-8-23 19: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守护神: (2012-08-07 02:29 PM)
谢谢支持
理财顾问 提供全面保险,投资服务 用加拿大的理财方式,为中国人创造财富! 124 Nature Park Way, Tuxedo Business Park Winnipeg, Manitoba R3P 0X7 手机:(204)952-1512 Website: www.leiren.ca Email: lei.ren@f55f.com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10

关注

68

粉丝

308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2-25 12:26 , Processed in 0.037504 second(s), 3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