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75201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我的四四 爱新觉罗 胤禛

[复制链接]
75201 395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10-2 08: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父亲是何人
    曹雪芹的父亲到底是谁?这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根据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的研究,曹雪芹的父亲,是由曹宣的第四子过继给曹寅为嗣子的曹。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曹雪芹是曹寅之子曹颙的遗腹子。曹颙是曹寅惟一长到成年的爱子,他也深受康熙帝的喜爱与器重,死时只有27岁。关于曹颙的这个遗腹子,在曹入继曹寅一支之后的一封奏折中,有专门的提及:   
    “……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恐长途劳顿,未得北上奔丧,将来倘幸尔生男,则奴才之兄嗣有在矣。……”   
    有人认为曹雪芹很有可能就是曹颙的这个遗腹子。但新的资料的发现又引出了曹天佑这个人,从年龄与身份地位来看,似乎他才是曹颙那个遗腹子。那么曹雪芹到底是哪支所出,就又成了疑惑与探讨争议的话题,直至如今。   
    总之曹雪芹是一位文化巨匠,它博学多才,对诗词、曲赋、绘画、书法等无不喜好和擅长。在《红楼梦》中,被他隐去的时代,其实应该就是他祖辈、父辈和他自己生活的时代,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正是大清帝国的鼎盛时期。   
    另外,同在江南主持织造与轮流担任两淮巡盐使的,还有一个苏州织造——李煦。李煦是曹寅的妻兄,是内亲,康熙五十一年(1712)七月曹寅在扬州病故后,其后事都由李煦照料,包括曹寅名下所有的亏空,都由李煦奏请补赔。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曹颙在京病故,其后事及家庭事务,也是李煦一手照料的。李煦在给康熙的奏折里说:   
    “奴才与曹寅父子谊属至亲,而又同事多年,敢不仰体圣主安怀之心,使其老幼区画得所。奴才谨拟曹于本月内择日将曹颙灵柩出城,暂厝祖茔之侧。事毕即奏请赴江宁任所。”   
    所以要了解曹雪芹家族,是离不开李煦的。   
    李煦的父亲李士桢,是山东都昌人,本姓姜。据杜臻撰《广东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公士桢墓志铭》说:   
    “公本姓姜,世居东莱之都昌。……壬午,从龙辽左,继正白旗佐领西泉李公,即以李为氏。”   
    又有《昌邑县志》记载:   
    “崇祯十五年壬午十二月,大清兵围昌邑,十六日城破。”   
    李士桢就是在这次城破被俘,归李西泉的。其身世略如曹雪芹的远祖曹锡远和曹振彦,所不同者,曹氏是明朝驻防辽东的军官,李氏是昌邑的百姓。两年后,甲申,明亡,李士桢就真正从龙入关了。   
    李煦生于顺治十二年(1655)乙未,长曹寅三岁。康熙十七年(1678)他出任韶州府知府,时年24岁。后来又调浙江宁波府知府,以后又任畅春园总管。康熙三十二年(1693)改任苏州织造,后来又任两淮巡盐御史,与曹寅轮番更替。   
    李煦与康熙也是有特殊关系的。一、李煦的生母文氏,也是康熙的保姆,这一点与曹寅的身份一样,而且曹寅不是生母而是嫡母孙氏作康熙的保姆,这一点来说,李煦与康熙的关系比曹寅与康熙的关系还要近上一层。康熙对曹家的孙氏很亲切,曾称孙氏“此吾家老人也”;而他对李家的文氏也是同样的亲切,李煦在《谢召见李鼎折》里说:   
    “蒙温旨下询及奴才,兼及奴才之母,天颜开霁,宛若家人父子。”   
    在《李鼎蒙允追随哨鹿谢恩折》里说:   
     “奴才九十三岁之老母,复蒙万岁垂慈询及,一家老幼叠受圣主天恩。”   
    在《生母病逝遵遗命代具谢恩折》里说:   
    “窃奴才生母文氏,于十一月初五日忽患内外感之症,虽病势甚重,心神甚清,吩咐奴才云:‘我蒙万岁隆恩,赏给诰封。就是历年以来,汝面圣时节,必蒙问及;即今秋孙儿热河见驾,又蒙万岁温言垂问。我是至微至贱的人,竟受万岁天高地厚恩典。’”   
    以上可见李煦与康熙之间的特殊亲密关系。   
    由于有着康熙帝对曹、李两家的背后支持,以及曹、李两家的彼此呼应,此时的曹家与李家,呈现出空前的繁荣。   
    然而,就在这繁华的背后,已是潜伏着危机。由于曹寅的日用排场,应酬送礼,特别是康熙四次南巡的接驾等等,在经济上造成了巨额的亏空。可以说,曹寅已经给曹家种下了衰败的祸根。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10-2 08: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眼看他房坍了
    康熙四十八年(1709)十二月初六,时任两江总督的噶礼参奏曹寅,密报康熙说,曹寅和李煦亏欠两淮盐课银三百万两,请求公开弹劾他。康熙把曹寅看成是“家人”,噶礼要求公开弹劾,康熙当然不会批准。但事关重大,康熙不得不私下谆谆告诫曹寅和他的大舅子李煦,必须设法补上亏空。   
    曹寅面对茫茫债海,已经无法弥补,也没有能力挽回局面。康熙五十一年(1712)七月,一病不起,死在扬州。李煦奏折上说:弥留之际,核算出亏空库银23万两,而且曹寅已经没有资产可以补上。   
    曹寅死后,康熙为保全曹家的家产免遭搬迁的损毁,特命曹寅之子曹颙继任江宁织造;两年后曹颙病故,康熙又亲自主持将曹寅的四侄曹过继过来,接任了江宁织造的职务。同时康熙又让曹寅的大舅子苏州织造李煦代管两淮盐差一年,用所得的银子补齐曹寅生前的亏空。   
    康熙五十四年(1715),又查出曹寅生前亏空织造库银三十七万三千两。   
    康熙只好再次做安排,让两淮盐政李陈常和李煦代为补还。到了康熙五十六年,才总算把这笔账补上。   
    康熙照顾曹家,是看在曹玺和曹寅的情分,到了曹这一辈,就疏远、淡漠了许多。康熙曾经明确地对曹说:“念尔父出力年久,故特恩至此。”康熙六十一年,因李煦、曹拖欠卖人参的银两,内务府奏请康熙,严令李煦、曹将拖欠的银两必须在年底之前交清,否则就严加惩处,康熙当即就批准了。显然,这与康熙以前对曹寅的态度,已是截然不同了。   
    雍正上台以后,接连颁布谕旨,开始在全国上下大张旗鼓地清查钱粮,追补亏空。他一再表示,我不能再像父皇那样宽容了,凡亏空钱粮的官员,一经揭发,立刻革职。   
    仅雍正元年,被革职抄家的各级官吏就达数十人,与曹家既是亲戚又患难与共的苏州织造李煦,也因亏空获罪,被革职抄家。   
    但一开始雍正并没有把曹家与李煦一起治罪,而是允许他将亏空分三年还完。曹自身的亏空尚未补完,又增加了曹寅遗留的亏空,只好多方求人托人。雍正为防止有人吓唬敲诈曹,特地在曹的请安折上写了严词批语:乱跑门路,交结他人,只能拖累自己,瞎费心思力气买祸受;主意要拿定,安分守己,不要乱来,否则坏朕名声,就要重重处分,怡亲王也救不了你!   
    雍正皇帝的这个朱批特谕表明,虽然他对曹“乱跑门路”是十分不满的,但是雍正对曹的好意体恤、亲密关怀还是读得出来的。   
    雍正四年(1726),曹负责操办的缎匹衣料质量“粗糙轻薄”,受到赔偿并罚掉一年俸禄的处分。不久,雍正穿的石青缎褂褪色,经查又是江宁织造的产品,结果又罚掉曹一年的俸禄。曹一次又一次地失职,导致了雍正对他越来越不满和失望。   
    雍正并没有就此将曹问罪,决定将他召回北京当面考察和训诫。雍正五年五月传旨,命苏州织造高斌不必回京,他所督运的缎匹由曹送来。不料曹在督运织造缎匹的途中,又在山东长清县等处勒索费用,骚扰驿站,终于招致雍正“龙颜大怒”。十二月初四,雍正下令将曹等交由内务府和吏部严审。   
    在曹被撤职受审的时候,雍正又得知曹转移财物,企图隐蔽,于是新罪旧账一齐算,雍正五年《内务府满文上传档》记载:十二月二十四日传旨查封曹家产。他命令江南总督范时绎,将曹家中财物封存看守,并将重要家人立即捉拿。   
    范时绎接到谕旨,立即将曹的管家数人拿下,关押审讯,所有房产财物一并查清,造册封存。第二年二月,新上任的江宁织造隋赫德将曹江南家产人口查明接收,曹在京城的家产人口,也由内务府全部查封。六月,骚扰山东驿站案审结,判曹赔银四百四十三两二钱,由内务府负责催讨,并将曹戴上木枷示众。   
    雍正六年初夏,曹雪芹随同祖母、母亲等全家老少,由南京回到北京,住在崇文门外曹家旧宅,开始了穷困潦倒的悲凉生活。这一年,曹雪芹刚18岁。   
    曹雪芹从赫赫扬扬的官宦世家,坠入“绳床瓦灶”的地步,特别是由于他亲身经历了家庭的衰败破产,这一急剧的转折,对曹雪芹来说甚为痛苦。如果曹家不是这样的结局,曹雪芹没有这样的经历,那么,很可能也就没有世界名著《红楼梦》。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10-2 08: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影射
《红楼梦》写的是谁的故事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以贾府为中心的上上下下的人物个个都个性鲜明,甚至连刘姥姥这个形象都鲜活得欲透出纸背。他们是作者曹雪芹凭空杜撰的吗?还是影射了些什么人?亦或是包藏了什么信念?人们揣测着,疑惑着,争论着。   
    民国初年,一部署名兰上星白的《红楼梦人物谱》的书出现了。这位作者对《红楼梦》的人物仔细地理了一下,精确地说出了里面出现的人物数:总收人数721人,还提到了古代帝王23人,古人115人,后妃18人,列女22人,仙女24人,神佛47人,故事人物13人,共262人,这两类加起来有983人。这么多的人物,让每个人物都形象清晰,着实是一件难事,更难的是还要用他们来婉转地表达些什么。难怪现代很多人说,读“红楼”读了这么多遍,还是没看懂。   
    所以说《红楼梦》是古今中外的一部“奇书”,奇就奇在自其问世之后,便不断有人要索解出其所隐藏的真谛。那么在人物这方面,《红楼梦》又“隐藏”了些什么呢?他讲述的是什么人的故事呢?   
   


吊明说(1

    在《红楼梦》刚刚问世的时候,其中的一些“奥妙”就已经为人们所揣测。当时大家彼此心照不宣的,大概就是所谓“吊明说”,或者“南明说”了。   
    按照这两种说法,《红楼梦》的人物塑造与清初的反清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作品中人物的悲剧性冲突代替了民族的冲突。贾府破败抒发的是亡国悲痛。作品里人物的大部分诗词则是吊明反清的诗词。   
    先说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   
    贾宝玉、林黛玉前世今生的名字、住所,都与石头(玉)和红色有关,如“赤瑕宫”、“绛洞公子”、“怡红院”、“绛珠仙子”、“神瑛侍者”等等。作品名称《石头记》、《红楼梦》及书中的许多人名、地名如“脂砚斋”、“悼红轩”等等也与石头和红色有关。而石头与红色都可以影射明朝和明朝皇族。石头即石头城,即南京。南京是明朝最早建都的地方,是明朝的陪都,还是南明王朝兴亡之地,因此是一个最容易使人联想到明朝的地方。明朝皇帝姓“朱”,所以人们推测书中的石头和红色可能是影射“朱明”王朝。   
    而与之相对应,作品用金、水、雪和青色影射清朝。因为满族的祖先女真贵族曾建立“金”国,清朝的前身是“大金”,姓氏“爱新觉罗”的意义是“金”。清皇太极改“大金”为“清”,是因为“清”用水作偏旁,而“明”含火义,以清代明,犹如以水灭火。   
    脂批在解释“牛清”这个名字时就明确指出:“清属水,子也。”暗示作品用“水”映射清朝。“雪”是水变化而来,满族人原居住在寒冷的东北地区,因此“金”、“水”、“雪”和青色应该是用来影射清朝的。北静王的名字就叫“水溶”。“金玉良缘”的隐寓应该是满汉结合。   
    薛宝钗的“薛”与“雪”同音,因此薛家可能是满族贵族。“薛宝钗”的隐寓就可能是“满族贵族女子”(“宝”者贵也)。而其兄的名字“薛蟠”的含义,可能来自元代邓牧的一句话。邓牧说:“茫茫九原,龙蛇居之。”把元代统治者比喻为蟠居在中原的“龙蛇”。作者借“薛蟠”这个名字,一方面暗示薛家是满族贵族,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其盘踞中原的现实。   
    因此,贾府就是原明皇族,作者(顽石)就是明皇族后裔。在作者看来,明朝皇帝才是“真王”,清朝皇帝是“假王”。当满族贵族这些“假王”变成“真王”,明朝的“真王”就成了“假王”。这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这句话的意思。林黛玉外号“潇湘妃子”,暗示她是一位“王妃”,因为贾宝玉也算是明朝的亡国“王子”。自称为“畸笏”的批书人之一,可能就是明朝贵族的后裔。“畸”作零星、剩余解,“畸笏”即珍藏着祖上遗留下来的笏板的人,一个不忘明朝的人。   
    由此可见,描写贾府破败就是要抒发亡国痛楚。   
    还有就是“元、迎、探、惜”四春了。   
    先看看惜春的判词,是这样写的:“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装。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不是“三春争及初春景”么,怎么又“勘破三春景不长”了?究竟什么是“三春景不长”?“三春”是亲姐妹么?   
    其实,如果印证到“南明”说,那么南明小朝廷的“三帝一监国”,即是所谓的“三春”、“四艳”了。   
    所谓“三春”,代表的正是“三帝”,也就是福王政权的弘光帝,桂王政权的永历帝,唐王政权的隆武帝。再加一个监国的鲁王,恰恰组成了红楼“四春”、“四艳”!“红楼”的红字,指代朱明的“朱”字,“红楼”既可以指富室闺阁,也可以代指青楼楚馆,还可以代指大内皇宫。   
    元春,影射的是南明福王组建的弘光政权。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抗清义士夏完淳讽喻弘光政权的诗:“二十年来是已非,不开画阁锁芳菲。哪堪两院无人到,独对三春有燕飞。”《红楼梦》中元春的判词则是这样的:“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后者是不是根据前者幻化出来的呢?   
    前诗是指斥南明政权在大敌当前之际,还醉生梦死、歌舞升平的。“二十年来是已非”说的是南明三帝延续了二十来年,至今已面目全非,不可收拾了,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不开画阁锁芳菲”,就像陈后主和南唐二帝一样,沉溺于风月情场中,致使南京的歌舞酒楼和红楼妓馆一时繁荣。那句“独对三春有燕飞”很有隐曲,“三春”显然是借指南明三帝,“燕飞”又是什么呢?是用汉代的赵飞燕代指皇妃么?显然不是。   
    再回到后者元妃的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显然是辨的南明三帝“二十年”的“是非”;“三春争及初春景”是说三个小朝廷,“初春”即“元春”,即第一个当上小皇帝的弘光帝;“虎兕相逢大梦归”,说的是清军下江南后,南明三个政权先后都迅速垮台,复兴明朝变成了一场大梦!“虎兕相逢”则来源于吴梅村的诗句“前有猛虎后苍兕”,吴诗指的是宁古塔地方景象,是清朝满族的发祥地之一,用“虎兕相逢”代指凶恶的满清军队,是十分贴切的。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10-2 08: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吊明说(2)
    迎春,影射的应该是桂王建立的永历政权。迎春判词中的“子系中山狼”的“子系”是一个繁体的孙字,既指孙绍祖,也有可能代指永历政权中野心勃勃、大权独揽的孙可望。孙绍祖是迎春的夫婿,后来在兵部待选。孙可望原来是张献忠的部将,张献忠失败后,他又投奔永历皇帝,打起反清复明的旗号。永历帝,确实也受了孙可望许多折磨,后来孙可望又投降了清军,正所谓“中山狼”行径。   
    探春,影射的应该是唐王建立的隆武政权。隆武帝是个颇思有所作为的皇帝,他同其他南明小皇帝不同,有点卧薪尝胆、力图恢复的志气,正所谓探春判词所讲“才自清明志自高”。他曾经对明朝延续了近百年的“党争”痛加整顿;他自己比较注意刻苦节俭地生活,也比较关心民众的生活疾苦;他曾经亲率军队出征浙闽清军。但由于受制于郑芝龙集团,壮志难酬,最后在长汀被清军俘获,全家一起壮烈殉国了,也正所谓“生于末世运偏消”。   
    《红楼梦》中说探春远嫁海外时,有“清明涕送江边望”。隆武政权依托的是郑芝龙的军队,郑芝龙降清后,这支军队由郑成功统领,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进而收复了台湾。在此期间,还曾联络鲁王政权张煌言的水师,几次打进长江,兵临南京城下。江南遗民对郑氏水师的盼望,正所谓“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惜春,影射的似乎是鲁王监国政权。鲁王始终没有称帝,一直是监国身份,所以《红楼梦》中没有让惜春进入“三春”的行列。《红楼梦》作者为什么要以“春”字代指皇帝?应该是从《春秋》的“春王正月”而来。鲁王后期,三个南明皇帝接连失败被杀了,正所谓“勘破三春景不长”。鲁王自己的军队也大部被清军消灭,只率残部逃到福建沿海苟延残喘,最后几乎只剩下孤家寡人,这也正是“独卧青灯古佛旁”的结果。鲁王一直没有被俘,最后孤独凄惨地病死在金门岛上,至今坟墓犹在,可惜几乎无人凭吊。   
    另外,《红楼梦》中宝琴所说的“真真国”,应该暗指台湾;宝琴诗中的“岛云蒸大海,峦气接丛林”就是典型的台湾景色;“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说的也是大陆和台湾抗清力量声气不通的实情。   
    还有,在《红楼梦》中其他的诗词中,也有许多可以看作是吊明反清诗词。   
    例如:第四十九回的回目“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中的“琉璃”暗寓“流离”;“白雪”暗寓清朝统治;“红梅”暗寓反清人士;“腥膻”则暗寓满族贵族。因为北方少数民族是游牧民族,食物以牛、羊等腥膻动物为主,故以“腥膻”喻之。“割腥啖膻”与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的意思相同。因此联句就很像是反清人士在颠簸流离中的一次聚会上的作品。   
    又如“芦雪亭争联即景诗”则用满天大雪形容清兵入侵开始,用大雪中的酷寒形容人民遭受的苦难。   
    “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形容清兵入侵,一夜之间打到家门口。   
    “鳌愁坤轴陷,龙斗阵云销”是暗指抗清斗争失败,国家沦陷。“龙斗”形容国家间大规模战争。“坤轴陷”与“女娲补天”出自同一典故,形容国家沦陷。   
    “苇蓑犹泊钓,林斧不闻樵”等句描写清兵大屠杀后的惨景。查继佐曾写道:清兵陷嘉兴时,“城中被屠,郭外数十里无人迹至者”。朱彝尊的“夏墓荡”一诗,描写了夏墓荡在清兵烧杀虏掠数月后,仍然是“飞遍芦花不见人”的惨景。上述“苇蓑”两句诗就是借柳宗元的《江雪》所描写的酷寒死寂景象来形容清兵大屠杀后的惨象。“霞城隐赤标”句中的霞城即赤城山,在浙江天台县。诗中描写的芦苇又是江浙一带的常见植物。因此诗中描写的可能就是“嘉定屠城”、“扬州十日”惨剧后的景象。   
    “深院惊寒雀,空山泣老鴞”形容清朝统治下的白色恐怖。   
    “寂寞对台榭,清贫怀箪瓢”是激励人们穷且益坚,不坠救国之志。   
    又如“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始到“更残乐已谖”,描写中秋夜的欢乐景象,暗喻清兵入侵前人民的安乐生活。第二部分从“渐闻语笑寂,空剩雪霜痕”开始,描写深夜雪霜降临后的情景,暗寓清兵入侵后的凄凉恐怖景象。其中“箫增嫠妇泣”、“啼谷一声猿”等句,用以形容清兵烧杀掳掠后的惨景。第三部分从“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开始,告慰人们黑夜即将过去,不要过分悲伤(“有兴悲何极”),要以乐观的姿态度过最后的黑暗时刻,迎接灿烂明天的到来(“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还有“咏蟹诗”:蟹系青色,隐“清”字。“螯封嫩玉双双满”隐“满”字。“卿八足”映射“清八旗”,因此螃蟹隐喻满洲贵族。“横行公子竟无肠”等句就是抨击满洲贵族的残暴野蛮了。   
    另外据脂批透露,对《石头记》进行“披阅增删”开始于1744年,亦即明亡一百年,这又可能是巧合。第一回有一脂批曰:“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这一批语就反映了当时亡国之痛还没有被遗忘。也许《红楼梦》真就是一部吊明反清的作品,一部明亡百年祭了。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10-2 08: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珠家事说(1)
    后来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说法,即明珠家事说。   
    最早记载这件事的大概是赵烈文的《能静居笔记》:   
    曹雪芹《红楼梦》,高庙(按指乾隆)末年,和(和珅)以呈上,然不知其所指。高庙阅而然之,曰:‘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后遂以此书为珠遗事。   
    也就是说,乾隆看了《红楼梦》,就说书中写的是康熙朝的大学士明珠的家事。而其中的贾宝玉应该就是明珠的儿子、著名的诗人纳兰性德。   
    支持这种说法的,首先应当是纳兰性德所具备的家庭背景。   
    纳兰性德,字容若,生于1654年,与康熙同岁。他的父亲明珠,辩若悬河,兼通汉满语言文字,在平定三藩之中因赞襄军政之力为康熙皇帝所赏识,后位至大学士。但明珠其人,操守很是一般,他的家里可谓是金玉山积,正是一幅连府通街的世家气象。   
    纳兰容若受选为伴读、侍卫,出入扈从,但在31岁风华正茂的年龄就不幸去世了。纳兰容若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的著作:   
    在经学方面,纳兰容若辑刻了一部大型经解丛书《通志堂经解》,收录宋元以来解经著作一百四十余种,一千八百余卷。这是一件规模弘大的工程,自然和其父明珠、老师徐乾学乃至康熙帝的支持分不开,但容若在底本的提供与选择、校点和序跋撰写等方面仍做了大量工作。   
    他还撰写了80卷的《合订大易集义粹言》。   
    《渌水亭杂识》是纳兰容若的一部笔记,内容极为丰富,显示了青年容若对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独特的思想个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三点是:   
    一、书中大量记载了西方科技成就,反映出17世纪中国得风气之先的知识分子的开放心态。   
    二、有关文艺的条目体现了纳兰容若卓绝的文学观,至今仍为文学史家所重。   
    三、主张社会应容纳各种思想,不能独尊一家一派之学而排斥其他学说。这一点得到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激赏。   
    纳兰容若还和朋友合编了《今词初集》、《全唐诗选》、《宋词选》、《明文选》,撰写了《词韵正略》等书,大多未能保存下来。纳兰容若去世后,徐乾学、顾贞观等辑其诗词杂文等遗著,于康熙三十年刻成《通志堂集》二十卷。   
    词是纳兰容若的主要著作。他在世时曾于康熙十五年刊《侧帽词》,康熙十七年刊《饮水词》。他去世后,徐乾学、张纯修等的刻本已收词达三百余首。三百年来,历代学者曾以《纳兰词》、《饮水词》、《通志堂词》等名称辑刻容若词数十次,收词达到三百四十多首,并已有了四种注本。   
    另外,在大量的纳兰的诗词作品中,与《红楼梦》和贾宝玉暗合之处非常之多。   
    例如在纳兰诗《饮水诗·别意》六首之三就有:   
    独拥余香冷不胜,残更数尽思腾腾。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   
    又《饮水词》中《於中好》一阕是这样:   
    别绪如丝睡不成,那堪孤枕梦边城。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   
    又有《减字木兰花》一阕咏新月云:   
    莫教星替,守取团圆终必遂。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   
    “红楼”二字在纳兰诗词中反复出现。   
    还有在他的《金缕曲·亡妇忌日作》一阕前首三句云: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葬花”二字则始出于此。   
    虽然不能单凭这些字就武断地说《红楼梦》的主人公是纳兰容若,但如果结合一下纳兰容若与曹雪芹家族的渊源去看,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在大量的巧合面前,至少应该是纳兰容若其人对曹雪芹在贾宝玉的人物性格塑造上的确有着巨大的影响。   
    今天的“新红学”,已经确认了《红楼梦》一书为曹雪芹所著,并且考出了有关曹家的大量家事。在明确了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以后,对早期有人认为贾宝玉的模特儿是纳兰容若的提法已经被人忘记,甚至觉得可笑了。因为纳兰容若死于康熙二十四年,即1685年;而曹雪芹最早生于1715年,曹雪芹出生时纳兰容若已经去世30多年了,的确很难想像曹雪芹著书时会去用纳兰容若作为主人公的模特儿。但如果我们相信,曹雪芹是在他的祖父辈曹寅所开创的江宁织造曹家的家族史之基础上,而精心创作了《红楼梦》的话,这个问题就变成为另外一回事了。若相信贾宝玉身上有曹寅的影子,那根据曹寅与纳兰容若的渊源上看,贾宝玉其人也应当有纳兰容若的影子。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10-2 08: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珠家事说(2)
    曹寅生于1658年,比纳兰容若小四岁。曹寅的母亲孙氏为康熙的保姆。少年时期曹寅与纳兰容若都曾为康熙的伴读,后同为康熙侍卫。康熙十七年,开博学鸿词科时,来京的大批明末遗老,对纳兰容若与曹寅两个青年都是倍加欣赏,与这两个人都成为诗词唱和上的忘年交。   
    胡小伟先生比较了曹寅与纳兰容若后说:“两人像是用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但因纳兰在31岁风华正茂的年龄就去世了,去世时曹寅还只有27岁,因此它们之间的交情只能从很有限的诗词中去发掘。   
    康熙二年,曹寅父亲曹玺来南京任江宁织造后不久,即“移来燕子矶边树(黄楝)”,手植于江宁织造署(今南京大行宫处)庭院之中,“久之,树大可荫,爰作亭于其下,因名之曰‘楝亭’,作为偃息之所和课子(指曹寅、曹宣)之堂”。曹寅年长时,还把“楝亭”作为自己的名号,他的著作也以《楝亭集》之名梓行。这就不难看出,楝亭在江宁织造署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纳兰容若就曾为楝亭填了一首词,《满江红·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构楝亭,亭在金陵署中》:   
    籍甚平阳,羡奕叶,流传芳誉。君不见,山龙补衮,昔时兰署。饮罢石头城下水,移来燕子矶边树。倩一茎、黄楝作三槐,趋庭处。延夕月,承朝露。看手泽,深余慕。更凤毛才思,登高能赋。入梦凭将图绘写,留题合遣纱笼护。正绿阴,子青盼乌衣,来非暮。   
    此词未载入《饮水词》或《侧帽词》,而是在《楝亭图》上面书写的。   
    康熙三十四年(1695)秋,曹寅在江宁织造任上时,庐江郡守张纯修来访,曹寅又邀请当时的江宁知府施世纶(即《施公案》中的“施不全”),三人秉烛夜话于楝亭。张纯修即兴作《楝亭夜话图》,然后三人分咏。这年距离纳兰容若去世已经十年了。显然他们这次夜话的内容主要是怀念大家的好友纳兰容若。   
    曹寅当时的诗为《题楝亭夜话图》:   
    紫雪冥蒙楝花老,蛙鸣厅事多青草。庐江太守访故人,建康并驾能倾倒。……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马曹狗监共嘲难,而今触痛伤枯槁。……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斑丝廓落谁同在?岑寂名场尔许时。   
    诗中的庐江太守指的就是张纯修,字子敏,号见阳,辽阳人,隶汉军正白旗,累官安徽庐州府知府,有《语石轩词》一卷。他与容若友善,康熙三十年(1691)于扬州刊刻《饮水诗词集》,其序云:“容若与余为异姓昆弟。”可见相交之密。他在序《饮水诗词集》中叹道:“谓造物者而有意于容若也,不应夺之如此其速;谓造物者而无意于容若也,不应畀之如此其厚。”容若在风华正茂之年突然离世,老天不给如此多才的人物多一些年月,实在是文坛一大恨事。   
    “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马曹狗监共嘲难,而今触痛伤枯槁。”“楞伽山人”是纳兰容若的号,曹寅在诗中怀念当年在明光宫当侍卫时,纳兰容若一表人才,马曹、狗监(可能是指一些同在宫中工作的人)常开他玩笑的情景,而现在容若已经去世,感到分外伤痛。最后痛心地说出:“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斑丝廓落谁同在?岑寂名场尔许时。”意思是:虽然大家很喜欢唱优美的《饮水词》,但谁又能真正了解纳兰的思想?现在我已经是斑斑白发,空寂孤独,有谁与我同在?寂寞宁静的诗坛也只能如此了。纳兰容若的词写得很美,很多是痛苦的倾诉,喜欢它的人很多,但争唱《饮水词》的人却并不理解纳兰,不理解这样一个极尽人间富贵的相国公子,为什么写出来的词会那样的悲苦?曹寅为没有人能理解纳兰而伤感。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欢乐与痛苦,“焦大不会像贾宝玉那样去爱林妹妹”,焦大绝不会理解贾宝玉。只有曹寅才能真正地理解纳兰的悲哀的人生。


明珠家事说(3)

    一般人很难想象,一个相国公子会有这许多的愁绪。这与一般人很难理解贾宝玉的“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类似。   
    纳兰容若有明显的离世思想,有关这方面的词不少,他把跟着皇帝出巡看成是不能忍受的苦差。在随驾外出时写的诗词,都是充满忧伤的,如《临江仙·塞上得家报云秋海棠开矣赋此》:   
    六曲阑干三夜雨,倩谁护取娇慵。可怜寂寞粉墙东。已分裙钗绿,犹裹泪绡红。曾记鬓边抖落下,半床凉月惺忪。旧欢如在梦魂中。自然肠欲断,何必更秋风。   
    秋海棠,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属秋海棠科。此花叶大棵矮,背有明显的红丝,花小,聚生、粉色。又称“八月春”、“断肠花”。据传说云:古代有一痴情女子,被遗弃后,伤心落泪,其泪水落地,即生出此花。作者或护驾塞上,或奉命出使,于塞外得家书后感到自己与秋海棠一样已经断肠。   
    康熙二十一年(1682),纳兰随皇帝东巡,在山海关停留,写了《浪淘沙·望海》:   
    蜃阙半模糊,踏浪惊呼。任将蠡测笑江湖。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钓得六鳌无?竿拂珊瑚。桑田清浅问麻姑。水气浮天天接水,那是莲壶?   
    词中以惊喜的心情,豪迈激越的笔调,又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铺陈渲染,写出了对海外仙山无限的神往。有人认为这首词一改原来词中充满伤感的基调,其实这正是反映了纳兰厌恶世俗世界,对虚无缥缈的神仙幻境的追求,这与曹寅写的“游仙诗”具有很类似的心态。   
    《红楼梦》中,那位含玉而生的、在贾母等人的心中像金凤凰一样的贾宝玉,虽然有一个可供他与姐妹、丫环等玩乐的大观园,但是他没有出路,他的心是苦的,他的希望只能是:“……只求你们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又说:“……比如我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贾宝玉无法摆脱世俗的困扰,只能以化灰化烟来解脱自己。最后除了跟着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到大荒山去,还能有什么呢?   
    只要略加比较,就可以看出,贾宝玉这个文艺形象是多么像是为纳兰容若写的。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那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都认为《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形就是纳兰容若了。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10-2 08: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影射—自传说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在“新红学”诞生后很长一段时间,由胡适先生所考证出来并提倡的“自传说”,一直是《红楼梦》人物原型认识的主流。   
    《红楼梦》之所以被称为神秘的作品,它的神秘主要是书中暗示了康、雍、乾三朝的政治时局,而作者曹雪芹家族的兴衰荣辱与其紧密相连,他是把自己家族经历的事件和他脑海中的人物,一一展现在了《红楼梦》里,似若有所指,而又不敢造次,《红楼梦》里主要的人物和事件,则都能在康、雍、乾三朝找到影子。   
    例如说:贾母的原型就是李煦的妹妹。李煦是当时的苏州织造,与曹寅是当时江南金陵地区的两大织造,深受康熙帝信赖,并命他们两个轮流兼管两淮的盐政。而曹寅的妻子李氏就是李煦的妹妹。在小说中贾母化为姓史了,书里有交代史湘云是贾母的娘家人,她有两个叔叔,一个是保龄侯史鼐,一个是忠靖侯史鼎,而李煦两个儿子就叫李鼐、李鼎。   
    至于贾代化,就是赫赫有名的曹寅。   
    而曹寅的承袭江宁织造却早亡的儿子曹顒,则暗指袭爵却一无作为的贾赦。   
    贾赦之子贾琏一直不在贾赦身边,却在贾母这边,正暗指曹顒的遗腹子,并且无后。   
    贾政就是曹了,因曹是奉旨过继来的,这也就解释了贾母为何把小儿子贾政留在了身边,但却一直不喜欢也不愿常见到她这个留在身边的儿子。   
    至于贾宝玉,自然是曹之子曹雪芹。当然宝玉身上无疑是有着昔日曹寅的影子。这也就是贾母为何总是溺爱宝玉,总是慨叹说只有宝玉像他的夫君贾代化的原因了。   
    同时,曹家也出了一个王妃——平郡王纳尔苏的福晋,这大约就是元春的原型;纳尔苏之子福彭少年得志,就很像是书中的北静王。等等。   
    应当说,“自传说”是非常有道理、非常有根基的。再佐以脂砚斋的大量评语,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也的确是以自己曹家的家事为本为源而发的。由于“自传说”一直为读者们所熟悉,笔者也不再赘述了。   
    总而言之,《红楼梦》此书的最大诱惑,就在于人们不懈地追寻文本以外的那些更加神秘的世界,这几乎是不可抗拒的。许多研究都已经远远地超出《红楼梦》自身文本的范围,但仍然感到它是发掘不完的。正如冯其庸先生所说:“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10-2 08: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冤情

杨乃武与小白菜疑案

    “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当时闹得朝野耸动、家喻户晓。姿色出众的毕秀姑,人称小白菜,其夫患病而死,却被县令刘锡彤诬为与杨乃武通奸谋杀,并且施用酷刑逼供,屈打成招。但是由于家人不断上告,又加上朝廷政治斗争的机遇,杨乃武、小白菜得以昭雪。杨乃武、小白菜是小人物,牵出的社会背景却是纷繁复杂,引发出的案件情节跌宕起伏,所以杨乃武、小白菜的故事流传至今仍然耐人寻味。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的浙江省余杭县仓前镇,塘河穿镇而过,镇上川流不息的人群忙碌着、招呼着。镇上有一家豆腐店,店主姓葛,因排行第一,人称葛大,娶妻喻氏,生下一子,名唤品连,人称葛小大。后来葛大病死,豆腐店不开了,品连就到余杭一个豆腐作坊当伙计。母亲葛喻氏改嫁给一个名叫沈体仁的木匠,故又称沈喻氏。同治十年(1871),沈喻氏托品连的干娘冯许氏做媒,聘毕秀姑为品连之妻。这一年秀姑17岁。   
    毕秀姑,也是浙江余杭人,因为平时喜欢穿一件绿色的衣服,系一条白色围裙,人又清秀,街坊给她起了个绰号叫“小白菜”。她幼年丧父,母亲王氏改嫁给了一个叫喻敬天的小贩。到了喻家以后,她虽然聪明能干,但是继父并不喜欢她,经常遭到市井无赖的调戏侮辱。   
    小白菜嫁给葛品连以后,因丈夫长得像《水浒传》中的武大郎,而她貌美如潘金莲,人们又叫她“毕金莲”;又因丈夫是做豆腐的,也有人叫她“豆腐西施”。   
   


秀才为何要告官

    葛品连与小白菜定亲后,家里的房子不够住,于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暂时在喻敬天家成亲。喻敬天家房屋狭窄,久居不便,于是葛品连夫妇打算在外面另租房屋。恰好这时县城内澄清巷口西首有一户姓杨的人家请沈体仁修房子,房屋修好,除了自居以外还有一间空屋子。葛品连便托沈体仁向杨家承租,月租1000文。   
    这户姓杨的人家世代居住在浙江余杭县,以养蚕种桑为业,家境小康。主人杨乃武,字书勋,又字子钊,排行老二,人们都称他杨二先生。20多岁考取了秀才,30出头又中了举人,令街坊邻里羡慕不已。杨乃武有个姐姐叫杨菊贞(淑英),出嫁不久,丈夫就去世了,青年守寡,便住在娘家。杨乃武在襁褓之中,便由姐姐照看,因而姐弟感情深厚,如同母子。后来杨乃武娶了城中詹家的女儿詹彩凤为妻。詹家在城中,也是家小乡绅。詹彩凤是一位勤劳节俭、善良贤惠的妇女,种桑、种地、养蚕,终日劳碌。杨乃武性情耿直,平日看到地方上不平之事,总是好管多说,伸张正义,又常把官绅勾结、欺压百姓等事编成歌谣,对官府见不得人的弊端进行了大胆的揭露与辛辣的嘲讽。对于官府来说,杨乃武是一个“刺儿头”式的人物,有一支厉害的笔,又有举人的头衔,因此,本来就与杨结仇的县官刘锡彤对其更加痛恨,一直俟机报复。   
    刘锡彤原先只是余杭县城外一处关卡的九品小税吏,掌管着来往商客的船只课税之权,对老百姓的正当买卖也是敲诈勒索,无恶不作,引起了当时还是秀才的杨乃武的愤恨,早就打算为乡亲们出出气了。正巧当地修桥铺路,需要派人到杭州府去采购基建材料。杨乃武急公好义,即自告奋勇到杭州府去走一趟,顺便拜谒在杭州任知府的老师。杨乃武到杭州府购置建材装完船只后,乘拜望老师之机,请知府出一份免税的公文,用以对付刘锡彤。杨乃武押运货船回到余杭关卡时,既不对查税的税吏讲明船上是为公益之用的建材,也不出示杭州府免税的公文,却佯称自己是商船,暂将货船停泊抵押,自己回去取税银。杨乃武在再去杭州府的途中,悄悄将杭州府发的免税公文拿出来用双手拧成两截,一截立即销毁,另一截揉揣在怀里去见自己的老师。他诬称“刘锡彤扣船敲诈,见了免税的公文欲夺取撕掉,幸亏自己抢得快,才抢到这半截”,说完从怀里取出剩下的公文呈给知府过目。知府看后大怒,认为有州府免税公文证明杨乃武是为公益办事,刘锡彤竟然也要敲诈勒索,立即发一火签,将刘锡彤的税吏免职。这位九品官还不知道怎么回事,自己的红顶子就被摘掉了。后来得知是当地的杨秀才从中捣鬼,刘锡彤恨得咬牙切齿,发誓要报仇雪恨。他到北京花了五千两银子,捐到了余杭县县官的职位,从此对余杭百姓更加横征暴敛,疯狂剥削。仓前镇是漕米集中的地方,百姓完粮,陋规极多。交银子有火耗,交粮米有折耗,量米的时候还要用脚踢三脚。受欺负的都是些中小粮户,他们叫苦连天。于是杨乃武代他们交粮米,又代他们写状子,向衙门陈诉粮胥克扣浮收,请求官府剔除钱粮积弊,减轻粮户额外负担。仓前镇收粮官何春芳反咬杨乃武一口,说他鼓动农民抗粮不交,代农民包交漕米,从中渔利。县官刘锡彤立即传杨来讯问。杨据理力争,刘理亏,便说他吵闹公堂,目无王法,将他驱逐出去,而钱粮之舞弊如故。杨乃武愤愤不平,于夜间在县衙的墙上贴上一副对子:“大清双王法,浙省两抚台。”因为清朝明令禁止量米时用脚踢,抚台也有布告,溢出的米准许粮户扫取,但是余杭县却仍旧不改。经历这件事,刘锡彤恨不得将杨乃武碎尸万段。不久,报仇的机会终于来了……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10-2 08: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县官为何要栽赃(1)
    葛品连向杨乃武家承租了住房,于同治十一年(1872)四月二十四日与小白菜搬入居住。葛品连每天半夜要起床做豆腐,因此常常住在豆腐作坊里,十天半月回家一次。杨乃武夫妇见小白菜聪明伶俐,性情温顺,都很喜欢她。因为葛品连经常不在家,詹氏常叫小白菜到家里与杨家人一起吃饭。小白菜也常请杨乃武教她识字念经。两家相处很融洽。小白菜从前经常遭到市井无赖的欺侮,自从搬到杨家后,那些无赖再也不敢来了,因为杨乃武见到他们是要骂的。那些地痞便制造谣言说“羊吃白菜”。谣言传到了葛品连耳里,他渐渐起了疑心。于是有几个夜晚,他潜回家里,在屋檐下偷听,除了听见杨乃武教小白菜读经卷以外并没有听见任何私情。接着,葛品连将谣言和偷听情形,告诉了母亲沈喻氏。沈喻氏来杨乃武家时,也看到过小白菜和杨乃武夫妇及杨菊贞同桌吃饭,听品连这么一说,心里不禁也有些怀疑。沈喻氏原是个糊涂人,竟愚蠢地和邻舍谈起这事,于是街闾遍传,流言就更多了,而杨家人还蒙在鼓里。   
    一天,葛品连回到家中,杨乃武向他讨取房租,因房租已经欠了几个月了。葛没有钱便向沈喻氏商借,沈喻氏说,外间闲言很多,为了避嫌,最好另行租房居住。于是同治十二年(1873)闰六月,葛品连与小白菜移居到太平弄口喻敬天表弟王心培家。自小白菜搬走后,杨乃武从未去过小白菜家,小白菜也没有再来过杨乃武家。   
    搬到王心培家以后,小白菜又经常受到外人欺侮。县衙门有个捕役名叫阮德,他有个姐姐叫阮桂金,已经嫁过三个男人,与粮胥何春芳有染。县官刘锡彤有个儿子叫刘子翰,是个花花公子,经常与何春芳在一起冶游,素知小白菜美而艳,垂涎欲滴已久,于是和一个同他相好的佣妇计谋把小白菜搞到手。一天,佣妇以他事诱骗小白菜到她家,小白菜到达时,刘子翰已在那里恭候多时,见到小白菜容貌分外俏丽,色胆包天,便将小白菜强暴了。小白菜心中无比痛恨,却又畏惧刘子翰的权势,又害怕事情败露后丈夫不能原谅自己,因此一肚子苦水不敢声张。然而恶毒的佣妇却将此事泄露给阮桂金,阮桂金又告诉了何春芳。何春芳早就想染指小白菜,于是于八月二十四日潜入葛家,正好王心培夫妇不在家,何春芳便以刘子翰之事相要挟企图强暴小白菜。两人正在厮打之时,葛品连从外面进来,小白菜哭泣不止。葛品连大骂何春芳,何春芳灰溜溜地走了。葛品连即责骂小白菜,认为在杨家的时候已有谣言,现在又发生这样的事,怀疑小白菜行为不端。从这以后,葛对小白菜经常非打即骂。有一次,葛让小白菜腌菜,晚上回家的时候看到还没有腌,立即将小白菜痛打一顿,小白菜气得把头发剪掉,要去当尼姑。二人的母亲沈喻氏和喻王氏闻讯赶来,询问王心培,知道了吵闹原因。小白菜的母亲气得直哭,说腌菜小事,何必这样痛打。葛品连的母亲也责骂他不该这样,葛品连说是打她一顿出出气。经劝解后,二人和好如初。   
    十月初七日,葛品连突然身发寒热,双膝红肿。小白菜见他有流火症状,劝他请个替工,休息两天。葛不听,仍然到豆腐作坊上工。初九日早晨,葛身体支持不住了,便往家走,路过点心店,买了几个粉团边走边吃,走到学宫化字炉前竟呕吐不止。回到家时已两手抱肩,发寒发抖,呻吟不绝。小白菜连忙扶他上楼,给他脱掉外衣,盖上两床被子。问他病情,说是初七日到作坊去,两天来身体总是忽冷忽热的,恐怕是疾发气弱,让小白菜拿1000文钱托喻敬天代买东洋参和桂元。买来后,小白菜煎成汤给他服下,并请王心培的妻子去告知喻王氏。喻王氏赶来时,葛品连仍然卧床发抖,时欲呕吐,她照料了半天便回家去了。下午,小白菜见葛喉中痰响,口吐白沫,问他怎么样,他已不能说话。小白菜急得喊叫出来,王心培闻声上楼,小白菜告知情由,王心培马上去叫沈喻氏和喻王氏。二人赶到时,葛已经不能张口了,急忙把医生找来,说是痧症,用万年青萝卜籽煎汤灌救无效,气绝身亡。家人悲痛欲绝,为葛换了衣裳,尸体正常,并无异样,当时都没有什么怀疑。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10-2 08: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县官为何要栽赃(2)
    葛死时正是十月,气候很暖,葛身体肥胖,初十夜间尸体口鼻内有淡血水流出。葛品连的干娘冯许氏对沈喻氏说,葛死得可疑。沈喻氏见尸体脸色发青,也起了疑心。就盘问小白菜,小白菜说并无别样事情。冯许氏叫来地保杨仁,请他代写呈词,准备到县衙喊告。呈词中仅说死因不明,并未涉及任何人。十一日黎明,杨仁、沈喻氏赴县衙喊告,县官刘锡彤听说出了命案,赶紧带领仵作前往验尸。这时候正好当地有一个绅士陈湖到县衙来给人看病。陈湖是个秀才,懂得一点医道,平日里与杨乃武不睦,因为杨乃武的谤诗里也提到过他。他听说葛品连身死不明,便对刘锡彤说,外面早就有传言说杨乃武与小白菜有私情,现在葛品连暴死,内中恐有别情。刘锡彤听说,忙叫人去打听,果然有这种说法,随即前往验尸。当时尸体已经膨胀,上身淡青色,肉色红紫,仵作沈祥辨认不真,把手指脚趾灰暗色认作青黑色;口鼻里血水流入两耳认做七窍流血;用银针探入喉管是淡青色认作青黑色;银针抽出时,并未用皂角水擦洗即认作服毒。因为尸体没有僵硬,仵作说成是烟毒。门丁沈彩泉听信了陈湖的话,就说不是烟毒,一定是有人用砒霜毒死。一个说是烟毒,一个说是砒毒,争论不休,仵作便含糊报称是服毒而死。刘锡彤听说是服毒身死,立即传问葛品连的邻舍,都不知毒药从何而来。刘锡彤也因为有陈湖之言,已怀疑与小白菜有关,当即将小白菜带回县署。   
    葛品连事实上就是病死,可是这么多人添枝加叶,又牵扯到新科举人杨乃武,刘锡彤心中窃喜:“嘿嘿,杨乃武,你终于落到我手里了!”他将小白菜带回县衙后,当天就迫不及待地坐堂审讯,追问小白菜毒药从何而来,小白菜供不知情。刘锡彤百般劝诱,小白菜仍说不知是服毒身死,更不知毒药从何而来。审了半天,小白菜始终说不知道。夜间再审,刘锡彤不问毒药来源,却要她说出与何人通奸。小白菜也说没有。一再逼问,都说没有。又问在杨乃武家住时是否与杨乃武有私情,小白菜说杨乃武只是教她识字读经,并无私情。审了多时,仍审不出奸情。刘子翰、何春芳害怕逼问奸情,小白菜会说出他二人来,当夜立即叫阮桂金到狱中诱骗恐吓小白菜说:“葛品连是被毒死的,验尸已经确认。外面都传说是你谋杀亲夫,罪名一成立,你就会被凌迟处死,那可是千刀万剐啊!要想活命,只有说是别人叫你毒死的。你在杨乃武家住过,外面早就说你和杨乃武有关系,如果你说出是杨乃武叫你毒死的,你就不会判死罪了。杨乃武是新科举人,面子大,也不会死。也就是把举人的头衔革掉,明年再考,还是举人。可是如果你说出刘公子之事,毫无对证,那就是诬陷好人,要罪上加罪!你可要想清楚啊!”小白菜吓得说不出话来。第二天再审,刘锡彤逼问奸情和毒药,小白菜还是说不知道。刘锡彤就叫动刑,一连三拶。小白菜一个柔弱女子哪里熬得过去,既不敢说出刘子翰之事,又不想说出别人,只好照阮桂金所教的话供了,说杨乃武初五日曾到她家里,给她一包药,说是治流火的,葛品连吃下就死了。   
    刘锡彤取得了小白菜口供,真是乐得合不拢嘴,立即传讯杨乃武。杨家人听说葛品连被人毒死,正在诧异,县里来传,便随差人前去。杨乃武一到,刘锡彤便审问,叫他供出如何用毒药毒死葛品连。杨乃武怒斥刘锡彤凭空诬陷,刘出示了小白菜的口供,杨乃武坚决否认此事。因为杨是新科举人,按律规定,必须先革功名才能用刑。十二日,刘锡彤即申请上司将杨乃武的功名革去。不等上面的批文下来,第二次审问时便立即动刑,一连审了数次,夹棍、火砖等刑都使用过了,杨乃武坚决不肯让刘锡彤得逞。杨的堂弟杨恭治与詹氏的弟弟詹善政闻知后,以杨乃武初五日正在南乡岳父家里除灵为由赴县衙为杨乃武辩白。刘锡彤提案质讯,小白菜畏刑,仍然照前供说。刘锡彤认为案情已查明,便将情况详报上司。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1

粉丝

69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1-22 23:10 , Processed in 0.043597 second(s), 26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