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4610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中国文学史话 -- 中国流行文化12年:流行文学的几个概念(zt)

[复制链接]
4610 29
自90年代以来,受欧美,以及港台文化的影响,中国大陆地区也出现了新的一轮的文化变革。其中大众文化更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了它颇具中国时代特色的几个特点。

有意思的是在短短的20年中,在中国文坛相继出现了不同的文学招牌(概念)。在这里我们试图将这些介绍给大家,从中,你也许可以感受到当今中国流行文学的丰富多彩。

痞子文学

八十年代末开始,痞子文学渐成气候。现代市井的语言,完全无理化的情节,加上年轻人的无所事事、玩世不恭,这就是痞子文学的风格。 王朔是这一类文学的执牛耳者,他的小说中的语言成了年轻一族的日常用语... 更多

网络文学

以痞子蔡的《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为起点,这本书的风行使得网络文学一词流行,也基本上奠定了网络文学自由、调侃、即兴的格调。其后"榕树下"成为最成功的原创文学网站,出现了安妮宝贝、李寻欢等网络作家。网上写作,网上阅读,改变了原有的文学消费方式。由于网络写作和发表的便宜,传统的纸上写作和阅读受到了冲击。文字表达成为很多人的日常行为... 更多

美女作家与70后

1999年,北京书商推出了洛艺嘉等四个女作家的作品,称其为"粉领作家",她们是最早被书商称为"美女作家"的。然后是棉棉的《糖》和卫慧的《上海宝贝》名声大噪...更多



80后

几乎在70后的概念股还没有落潮的时候,80后的概念就迫不及待地出现了.其作者都为80年代生人,大多数出自网络或者新概念文学大赛,作品因为生活阅历尚缺,更多的是对内心敏锐感觉的过度关注。韩寒、郭敬明、张悦然,虽不是凭借这个概念出名,却被公认为八零后的三驾马车...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评论 29

babaozhou  曼省名人  发表于 2006-11-18 14: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80后的”少年作家们


几乎在70后的概念股还没有落潮的时候,80后的概念就迫不及待地出现了.其作者都为80年代生人,大多数出自网络或者新概念文学大赛,作品因为生活阅历尚缺,更多的是对内心敏锐感觉的过度关注。韩寒、郭敬明、张悦然,虽不是凭借这个概念出名,却被公认为八零后的三驾马车。

虽然80后这个概念拙笨而毫无创意,但是却有着与70后不可比拟的商业价值。首先,80后的前身是少年作家,是美女作家之外的另一个有商业价值的头衔,后来这些少年作家摇身一变,全纳入80后的体系。其次,80后有着韩寒、郭敬明等极具商业号召力的作家当底子,其他的小孩都搭着他们的肩膀爬上去,还不忘踩一脚。

再次,也就是最主要的是,80后的青春小说是2004年最流行的文本。总体而言,80后文学是一种儿童文学和校园文学向社会化的过渡。

有些人认为80后是自我炒做自我消费的一代。和任何一代作家不同的是,他们放弃了理想主义的追求,一概以出名和赚钱为目的,相当富于时代特色。不过80年代后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他们在勇敢地做着自己的那摊事,至于别人,就让他们说去吧。


代表作家: 韩寒、 郭敬明、 春树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babaozhou  曼省名人  发表于 2006-11-18 14:26: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流行文化12年:小剧场戏剧

小剧场戏剧运动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是西方戏剧反商业化、积极实验和探索的产物。1982年,导演林兆华第一次将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搬上了首都的戏剧舞台,这是中国小剧场话剧运动的开端。在随后的几年中,小剧场戏剧的影响悄然渗透于全国各地,导引人们在话剧出现危机、大剧场的演出不甚景气的情况下,通过调整观、演距离,进行小规模的探索和实验,来实现话剧自身的突破与提高,招引观众重新回到剧场。



林兆华

  1989年4月,南京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小剧场戏剧节。这是在大剧场极度不景气的前提下,话剧人为坚守阵地、争取生存而进行的一次实践总结和理论探索。
90年代初期以后,\\\"小剧场\\\"戏剧开始重新\\\"复兴\\\",小剧场戏剧在京、沪地区发展迅速。出现了90年代初期和末期的两个\\\"小剧场\\\"演出热潮,涌现了一批\\\"成熟的\\\"\\\"小剧场\\\"艺术工作者,在演艺市场的总体颓势中,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戏剧的市场处境。


孟京辉


  今年是中国小剧场话剧运动23年。23年里,源于西方的小剧场话剧已经从一开始的\"形单影只\"变成了席卷中国话剧界的一阵狂潮,尤其是1995年北京人艺小剧场建成后,小剧场话剧发展得如火如荼,甚至已经大规模地影响到了流行文化。然而也有圈内人担忧,与以前相比,如今的小剧场话剧趋向于幽默和娱乐性,看重的是噱头,以\"娱乐大众\"为最主要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对更高艺术境界的追求。然而不管怎样,从一些大城市小剧场话剧七至八成的上座率来看,小剧场话剧的蓬勃和兴旺,已经对中国的话剧演出市场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babaozhou  曼省名人  发表于 2006-11-18 14: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兆华:最没风格就是我的风格

1936年生于天津,1951年参加工作,1956年调入八一厂工作,做过录音等工作。1957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1961年分配到北京人艺工作,初为演员,1978年开始任导演,1984年任副院长,1993年任人艺艺术委员会主任。

作为中国第一个小剧场话剧的始作俑者,一向以领头羊姿态出现并被广泛认定为先锋和实验,自己的风格到底是什么样的?\"没风格,我什么都不是,没有。\"\"风格形成的过程是生动的,如若一旦形成了就僵死了,所以我没风格。我的创造逻辑是:每个戏找各自独特的风格。我认为一个导演排戏,不是为自己风格服务,而是为戏剧服务。感受到他是什么样的戏,就排成什么样的。我相信自己的感受,尊重自己的感受,同时也希望有新的感受。我并不希望自己成这成那,我也成不了,也没那追求。\"

\"那些对话剧的固有概念、理论、程式在我排戏时都不起作用,我相信我的悟性与感觉,所以在创作中肯定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时时出现,排的戏也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但我不先锋,我不是做这项工作的,我历来就是遵循中庸之道。这与自己的起步有关系,我的根基是现实主义的,只是不满足于中国的戏剧状态千篇一律,戏剧是那么丰富,为什么只有一种表现方式,我是想让人们看到更多的样式。先锋的概念是与传统戏剧决裂,是创新的戏剧,我从一开始就没有进入与传统戏剧决裂的状态,我没勇气和想法。\"

林兆华作品:

《为幸福干杯》(这是他独立执导的第一个戏)《谁是强者》、《绝对信号》、《车站》、《野人》、《红白喜事》、《狗儿爷涅》、《鸟人》、《阮玲玉》、《鱼人》、《古玩》、《茶馆》、《风月无边》、《北京人》、《哈姆雷特》、《中国孤儿》、《浮士德》、《棋人》、《三姊妹等待戈多》、《故事新编》、《理查三世》等。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babaozhou  曼省名人  发表于 2006-11-18 14:2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孟京辉:中国先锋戏剧的先锋

孟京辉是近年来最受欢迎,也最有争议的年轻戏剧导演,他的戏剧在北京的小剧场火暴一时,如《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等待戈多》《我爱***》《恋爱犀牛》等都得到了很高的赞誉,认为他的作品在剧坛独树一帜,是新的青年先锋剧派代表。

孟京辉1995年就开始了实验话剧的探索,但直到1997年的《思凡。十日谈》才真正引起了轰动效应,以导演孟京辉为招牌的小剧场话剧渐成气候,以其幽默、时尚、新锐的风格,一开始吸引的是文艺青年,至《恋爱的犀牛》终于进入了主流市场。

孟京辉的话剧充满生命激情和叛逆精神,融残酷于诗意,纳思索于游戏诙谐,追求一种形式感和个性风格化,对戏剧的剧场性,舞台的假定性进行了创造性的革新和富有想象力的探索,他得到赞誉,从表达形式这个角度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此外,孟京辉的小剧场话剧之所以成功,一是因为其娱乐性,和传统话剧的严肃、工整、拘泥完全不同,孟氏特有的幽默方式,最鲜活的语言,达到了爆笑的舞台效果;其次是对舞台语言的丰富和革新,打破了单一的舞台时空,人物身份和舞台空间随时变幻,达到了一种舞台上的自由;三是体现批判、怀疑、反讽,契合年轻人的精神追求。去看小剧场成为一种小资的时髦。可以说,孟京辉开创了一个新的娱乐消费市场。

孟京辉主要戏剧作品


《等待戈多》《思凡》《阳台》《我爱XXX》《放下你的鞭子,沃依采克》《爱情蚂蚁》《坏话一条街》《一个无政府主义的意外死亡》《恋爱的犀牛》《盗版浮士德》《琥珀》等。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babaozhou  曼省名人  发表于 2006-11-18 14: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导演牟森



牟森,戏剧制作人、编导。生于1963年1月22日。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曾在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工作过。创建过独立剧团蛙实验剧团和戏剧车间。舞台作品参加过多个国际戏剧节。舞台作品有:《课堂作文》、《伊尔库茨克的故事》、《犀牛》、《士兵的故事》等。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babaozhou  曼省名人  发表于 2006-11-18 14: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先锋导演李六乙  





1987年,李六乙就以川剧《四川好人》一举成名,在这部由布莱希特的名著移植成川剧的剧目中,他把话剧中对剧作的思想和对人物的认识转化到戏曲中来表现。当时这部大胆改革的剧目风靡全国,女主角因此剧获得了梅花奖。此后,李六乙先后导演了吕剧《海祭》、眉户剧《喜狗娃烂漫曲》、柳琴戏《山乡锣鼓》、评剧《亘古一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京剧《宰相刘罗锅》、昆曲《偶人记》、豫剧《白蛇传》。

从1986年开始,他除了导演首部话剧《少年郭沫若》之外,先后编导了话剧《庄周试妻》、《军用列车》、《红河谷》(与林兆华合作)、《雨过天晴》、《非常麻将》、《风月无边》(与林兆华合作)、《原野》等。在他的话剧导演生涯中他同样创造了许多奇迹。《庄周试妻》是中国第一部英语话剧,开了英文对白的先河,并赴国外演出多场,轰动异常;小剧场话剧《雨过天晴》以荒诞、前卫被列入实验导演一类,而该剧主演何冰更是因此剧获得梅花奖,成为自梅花奖开设以来首位因小剧场话剧而得奖的演员;《非常麻将》是李六乙自编自导自由组合的作品,以40万元的票房成为当年小剧场话剧的盈利大户,成为当年话剧界的一大景观,去年,该剧去日本演出极为成功;《原野》因其对原著极大的“改头换面”和过多符号的加入而让观众看不懂,招致“众叛亲离”。他还导过歌剧《白毛女》,于文华主演以及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洋歌剧(无对白,全是唱)《秋子》。与此同时,他还出版了自己的剧本集。他在戏曲和话剧之间穿梭,在他的戏曲作品里有话剧的影子,话剧里有戏曲的因素。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babaozhou  曼省名人  发表于 2006-11-18 14: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导演田沁鑫

中央实验话剧院导演。

1995年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

1997年 导演话剧《断腕》;

1998年 导演小剧场话剧《驿站桃花》;

1999年 编剧、导演话剧《生死场》;

2000年 春节与林兆华合作导演京剧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一本二本;

2001年编导话剧《狂飙》

获1999年文化部新剧目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  获2000年文化部“文华奖”、话剧文华大奖、文华编剧奖、文华导演奖。作品风格:注重西方现代戏剧观念与东方艺术审美的结合;注重肢体语言在话剧舞台上的表现;强调舞台空间的扩展及视觉冲击力。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babaozhou  曼省名人  发表于 2006-11-18 14: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年记者杭程自编自导《丑儿的春夏秋冬》



《丑儿的春夏秋冬》是文化记者杭程自编自导的话剧。凭心而论,《丑》剧是部立意很深的作品,全剧以独特的结构讲述了一个小人物长达80年时间跨度的四个人生片段,以这个挣扎在生存边缘的小人物所历经的磨难以及心态的转变,对生存与情感、生存与理想、生存与政治、生存与死亡进行了重新解构。故事本身也告诫了观众,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只是扮演了一个小小的角色,每个人在严峻生活中都要面临无奈求生的现实。

今年已过而立之年的杭程,多年的经历使自己愈加成熟,利用《丑》剧他向观众展现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虽然是第一次成为一出剧目的中心,但杭程的周围却汇聚着众多戏剧界舵手式的人物,艺术总监林兆华、戏剧顾问牟森、作曲张广天、舞美设计张慧,这一组合无疑在年轻的话剧拥趸中有着强烈的号召力。用杭程的话说,“能够把这些人凑到一起,其实就没我什么事了。”而演员方面,扮演男主角“丑儿”的翟小兴可谓话剧舞台的熟面孔,《理查三世》、《穷爸爸,富爸爸》以及《关于爱情归宿的最新观念》中都可以寻到他的踪影,曾出演过《无常·女吊》的刘天池以及被打上了很深孟京辉烙印的李乃文也将饰演剧中主要角色。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babaozhou  曼省名人  发表于 2006-11-18 14:28: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流行文化12年:校园民谣


自90年代以来,受欧美,以及港台文化的影响,中国大陆地区也出现了新的一轮的文化变革。其中大众文化更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意思的是在不同时期都出现了典型的文化现象。从最初的校园民谣到现在独立电影的兴起,都体现出了中国大陆地区人们对外界文化的吸收、并融以及对自己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再次发展。

  在这里我们试图将这些变化展示给大家,向大家描绘出一个现代中国大众艺术发展的阶梯图画。

校园民谣概述

  校园民谣概念的首次出现,应该是在七十年代初的台湾。扬弦的《渡口》、赵树海的《子夜徘徊》、胡德夫的《少年中国》及\"木吉他\"全辑等。这些人的作品包括台湾民谣时代后期的大批校园歌手,如罗大佑、齐豫、侯德建、黄大成、红蚂蚁等,他们的涌现,构成了一个绝对经典的时代。

  校园民谣在传入大陆后,逐渐成了一种音乐现象:它首先被那些对音乐有着执着追求的校园歌手们所吟唱、使之流行于中国大陆的各个高等学校,然后因为一个成功的商业运作迅速风靡了整个社会并产生了极大反响。校园民谣,它记录了一个时代、一种学校的文化氛围、一代莘莘学子的梦想与追求和对易逝的青春岁月的怀念。




校园民谣在大陆的诞生

  校园民谣,属于音乐领域的一种特别现象。它的产生,与大陆原创音乐的流行及外来音乐的影响均有联系。在外来音乐的影响中,台湾校园歌曲的影响力最为直接与深远;在大陆原创音乐中,又以摇滚乐(崔健为代表)对校园歌曲的产生较有推动。此外,欧美流行音乐及中国民族音乐,均对校园民谣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更多


校园民谣在大陆的发展

  1994年,一盒叫做《校园民谣》的磁带,开始在大学生中间风行起来。

  这盒磁带整版的音乐,全部由北京各高校在校大学生或肄业生创作。它的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清新隽永,既有时代气息,又贴近年轻人的心声,尤其是贴近大学校园生活,所以,在大学生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同年,另一盒磁带--《没有围墙的校园》也面世了...更多


主要人物介绍:

  提到校园民谣,有两个关键人物我们不能忽略掉。他们是高晓松和老狼。高晓松是一个缔造了校园民谣在大陆无限辉煌的人物。他写了大量的校园歌曲并出版了《校园民谣1》,《校园民谣2》这些在大学校园和社会都引起不小震动的音乐专辑。

  其中《同桌的你》成为了无数校园民谣爱好者心目中永恒的经典...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1

粉丝

113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1-25 07:26 , Processed in 0.023316 second(s), 2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