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064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考试人生

[复制链接]
1064 0
 (转载)人生自古谁无考,“考试"大概是每个人在学生时代最痛苦的一件事了。然而,在大学期间准备考试的过程许多有趣的事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回忆。考试的方式不外乎是close book, open book和老师允许学生可以带一张合法的A4小抄等几种方式,其中最有趣的莫过于带A4小抄了,因为在这个时候可以在小小的一张A4纸上看到同学们通力合作、众志成城的心血结晶,把整本教科书和老师上课一学期的精华厚缩在一张正反两面的纸上是一件多么困难的工程啊!但受到企管专业训练的同学们了解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先将把课本和讲义的精华及习题的解答由十几个人分别用Word打成文件,再设置上下左右零边界、最小字体和最小行距用镭射打印机双面打印出来,就这样在考试当天每个人都带着同一份小抄进场,甚至还有人搭配放大镜使用,最后大家都顺利过关。其实在事后想起来,整个学期对课程内容的了解和吸收大多来自于准备考试的时候,在准备笔记的过程中,许多上课时还不太了解的部份在重新整理笔记或作习题的时候都自然而然地融会贯通了,尤其是在准备研究所考试的过程中,更是奠定了我在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基础,这对于我日后的专业分析和思考能力有莫大的助益,因此考试真可以说是惠我良多。

  回想当时为了有足够的动机和热情准备研究所考试,我首先告诉我自己:不论最后有没有考上,花时间在这些研究所要考的专业科目绝对是值得的,因为这些知识对我以后的帮助非常大,我一定要在这些科目找到其中的乐趣。所以,我开始像一个作家一样针对每一考试科目开始搜集资料,此时我发现一本书的目录其实是一本书最重要的部份,因为它代表着整本书的思考逻辑和骨架,有了骨架之后要填入Body就容易多了,但来自于一本教科书的Body太过单薄,没办法涵盖到各种角度,所以要找到其他人的看法。例如:看到一个经济学的市场理论,就要去比较一些知名的经济学教科书怎么讨论这个议题,看懂之后再用自己的结构把对这个理论的各种讨论写成笔记,这个方法虽然非常耗时,对于奠定基础却非常有帮助,看到自己的着作越来越厚也很有成就感。就这样我开始着手写一本作者是费雪的经济学、心理学和统计学,最后甚至正在准备应考的同学都在期待我最近整理出来的章节然后影印人手一份,在研究所考前一个月,我自己整理出的经济学、普通心理学、组织行为和统计学共三大本终于结集成册,考试后还请同学写序和设计封面,在往后几届的学弟妹手中流传,据说学校附近的影印店也买得到未经我授权的影本。研究所考试前最有趣的莫过于心理战了,越接近考试就越多谣言在图书馆中传开,说某某人已经做完所有的考古题几遍了,好像还在看课本而没开始做考古题的同学已经与研究所无缘似的,许多人准备考试的时间表和心情就这样被打乱了,甚至还有学长在考试前来劝退学弟,说某某学校的考试题目有多难,你们这种程度的人应该可以不用去考了!准备这种零和赛局的考试真可以说是体力、意志力和人性的作战。

  毕业之后原本以后应该不用再考试了,没想到还是脱离不了考试的魔掌。由于在外商公司工作,主管们非常注重英语能力,因此下令所有管理阶层都要考多益测验(TOEIC),考试成绩要作为日后升迁的重要参考,这时候在国外待过的同事们纷纷出头,几年内升迁的人几乎都是多益成绩表现不错的同事,有时候甚至对于英语能力的注重高过于专业能力,选才也偏好在海外留过学或英语系的毕业生,真可以说是矫枉过正了。当我决定要出国留学,自然躲不过托福和GMAT等英语测验,准备这些考试对于在上班的人真是一大挑战,去过补习班才发现补习班的教学根本无助于增进英文实力,只是在教你解题技巧,例如:老师告诉你当题目出现某个英文单词时,选项中有某个单词或句型一定不是正确答案,删去几个选项后再选个最可能的答案,用这样的方法来准备考试实在是浪费人宝贵的生命,但对大部份的人来说这却是必要之恶,毕竟成绩是顺利入学的关键要素之一,只要能得到高分,有多少人会在乎用什么方法呢?

  来到国外之后,发现国外的考试有一些有趣的现象。首先,有些相同的课程在不同的时间分两班开课(例如星期一和星期二各一班),考试题目却是相同一份,完全信任先考完的同学不会和后考的同学泄露题目,有次有个同学只是问先考完的同学题目难不难,那个同学先抱怨了一下很难,然后马上把嘴巴捂起来说我不应该跟你说这些,由此可见,大家心中已经建立起荣誉考试的共识了,我想这种制度在亚洲恐怕还不易施行吧。美国有些课整个学期没有考试,但课堂的参与却占了极高的比重,老师于是规定大家在期中时交一份自我评估,自己给自己的课堂表现打分数,基于中国人的谦虚美德,我给了自己打了九十分,相当于A-的成绩,老师也很快速的反应“I agree!",当我交出去以后问其他美国同学你们都给自己打几分,他们回答:当然是100分罗!在讶异之余,我学到了在美国重要的一课:如果你给自己的表现评价只有如此,老师要如何给你更高的评价呢?美国的老师在考题中也有许多创意,我曾经上过一门网络教学的课程,学生只要每周上网去下载上课的影像档并准时交作业和参与每二周一次的联机即时讨论即可,老师为了确定大家真的都有在上课,在take home的期末考上出了一题:我在某一堂课中说过一个笑话如下…,请问它的结局为何?这一题占了十分,还好现在有google这么好用的工具,敲一下按键结果马上出来,这十分顺利进袋。

  当学生当久了终究还是有翻身的一天,进入博士班之后我当起了助教并协助老师改考卷,undergraduate学生分数的生死大权落入我的手中,我也有机会看看美国学生是如何写考卷的。我当助教的其中一门课是企业伦理,有一次作业的题目是有一家在北欧的化学工厂因油价上涨而利润微薄,但面临机器设备老旧无力汰换因此无法通过北欧严格的环保标准,个案中建议有三个可能的选项要大家选择并申论:1)留在北欧并融资汰换设备; 2)趁晚上政府检查员不在时大量排放废水; 3)搬到对岸环保检查宽松的俄罗斯。令我讶异的是,约三分之一的美国学生选择第二个选项:趁晚上政府检查员不在时大量排放废水!这种答案在企业伦理的课堂上显得格外的讽刺,也让我向来对美国这个先进国家的尊敬大打折扣,当然罗,由于这堂课是企业伦理,这些学生的得分自然也不会太好看了!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1

粉丝

9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2-25 11:24 , Processed in 0.023072 second(s), 2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