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76304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我的四四 爱新觉罗 胤禛

[复制链接]
76304 395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9-27 19: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康熙朝晚期的储位之争中,康熙帝对于皇八子允禩的态度,允禩及其支持者在这一斗争中所扮演的角色,都在逐步发生较大变化。
    人的心情与精神状态,对健康具有直接影响,郁闷气怒必致多病,古今中外皆然。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八月底,因毙鹰事件受到惩处的允禩染患伤寒,病势危重。他的委屈与抑郁之情经过将近两载的积蓄,终于通过这一特殊的方式,突然发泄出来 。当时,康熙帝尚在热河。允禩发病初期,曾自请御医诊治,但却不肯服药,也不许御医将其病情告知在京值守的诸皇子。他对御医说:“我是在皇父前获有重罪之人,数年未得仰见天颜(按,据《清圣祖实录》载,五十四年、五十五年康熙帝外出,允禩皆未随往),如今尚有何脸面求生!”[注:满文朱批奏折,胤祉等奏,康熙五十五年九月十一日,内附汉文启文一件]因其病势日渐加重,御医怕负责任,于是在九月初十日将此事报告值守京师的允祉(是年四月随扈去热河,先行返京,九月中旬再次前往行在,九月下旬因搬移允禩事奉旨先返京师)等皇子。康熙帝在允祉等于十一日奏报允禩病情的折子上朱批:“勉力医治”。
    九月十七日康熙帝在御医奏报允禩病情折子上的朱批,透露了他对允禩的一些看法:“本人有生以来好信医巫,被无赖小人哄骗,吃药太多,积毒太甚,此一举发,若幸得病全,乃有造化,倘毒气不净再用补剂,似难调治。”[注:汉文朱批奏折,李德聪等奏,无年月,根据内容判断为康熙五十五年九月十七日奏]尽管口吻冷淡,但却一语双关地指出允禩乃听信他人之言,受骗上当之辈,无意间已将允禩与废太子、大阿哥之间,划出一条严格界。此后直至允禩病愈,康熙帝多次指示御医,令其用心调理,并让在京皇子寻找好大夫为允禩医治。[注:汉文朱批奏折,李德聪等奏,无年月,根据内容判断为康熙五十五年九月二十日奏;满文朱批奏折,胤祉等奏,康熙五十五年九月二十日]
    允禩患病后,提出想最后再见皇父一面的请求,但康熙帝没有同意。同时,为远离病邪之气,避免不祥,在康熙帝的授意下,诸皇子在皇父及祖母于九月二十八日结束塞外之行,回驻畅春园的前一日,将垂危的允禩由其邻近畅春园的别墅,移至城内家中。康熙帝的这种态度,并不能仅仅解释为他对允禩怀有成见而十分绝情。康熙帝是很迷信的,他曾反复提醒诸皇子\"当各自保重身体,诸凡宜忌之处,必当忌之,凡秽恶之处,勿得亲监。\"[注:《圣祖庭训格言》第64页]并严禁皇子在奏报为大臣延医治病的折子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他拒绝与重病的允禩见面,授意诸皇子将允禩搬离畅春园附近之别墅,也是出于这种考虑。
    允禩病重期间,康熙帝让“向与允禩相好”的允禵会同太医相酌调治,并示意随驾出巡的胤禛使人往看。当胤禛奏请皇父先行返京看视允禩后,康熙帝十分不以为然,认为他置扈驾之事于不顾,“观此关切之意,亦似党庇允禩 ,”随即令胤禛料理允禩病药之事。数日后,康熙帝又命苏努、佟国维、马齐、阿灵阿、鄂伦岱、巴浑德等人(除去巴浑得外,上述诸人均为允禩的拥护者)共同看视允禩之病,与胤禛一起多方延医,竭力调治。这些情况表明,虽然胤禛在一废太子事件发生后,极力与允禩等反太子派成员疏远,但康熙帝却仍将他视做与允禩及其拥护者交往密切之人,并没有因为他突然转变立场,而完全改变对他的这一看法。
    是年十月初,允禩大病初愈,康熙帝恢复了他的俸银、俸米。此后,康熙帝与他的关系日渐缓和,并重要交付他办理政务。如五十七年(1718年)秋,令允禩会同包衣大臣,核查热河行宫所用钱粮银两。六十年(1721年)三月,康熙帝朱笔圈出可遣往祭禩天地、太庙、社稷的皇子、大臣名单中,允禩亦在其中,却无皇十三子允祥,说明已将允禩与其他年长皇子一体看待,而对允祥仍未予以原谅。
    康熙帝晚年对何焯的评价,也可间接反映出他对允禩的看法有了较大改变。
    五十四年(1715年)何焯获罪后,康熙帝阅览被没收的何焯邸中书籍,认为何焯“固读书种子也”,“尽以其书还之,罪止解官,仍参书局。焯即趋局校书如故”。六十一年(1722年)何焯去世时,康熙帝十分惋惜,称他“修书勤,学问好。朕正欲用之,不意骤殇,深可悯恻!”并“赠侍读学士,赐金,给符传归丧,复命有司存恤其孤。”如果康熙帝依旧对允禩深恶痛绝,就不会对他的老师如此褒赞。
    康熙朝后期,允禩虽然经过康熙帝几次严厉打击,又因大病几至殒命,但他在朝臣中仍有较高威信,从这个角度看,他仍是皇位的一位有力竞争者。如深受康熙帝倚信,被其称之为“义虽君臣,情同朋友”的大学士李光地,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仍然认为“目下诸王,八王最贤”。是年十一月,康熙帝同大学士谈及王扌炎等密折奏请建储之事时,称“李光地为此事亦曾口奏”。所以,不排除李光地曾向康熙帝透露自己的上述看法。此时正值秘密建储计划实施前夕,李的看法当有一定代表性,说明允禩仍是大臣中声誉最高的皇子。
    然而,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允禵率师西征后,在朝中的威信日益提高,逐步超越其他皇子之上,成为众臣所瞩目者。这种情况下,允禩、允禟将其本人无法实现的对储位的希冀,寄托在允禵身上,与出征的允禵保持十分密切的联系。允禟甚至曾直言不讳地说:“十四爷若得立为皇太子,必然听我几分。”
    康熙帝晚年,更确切地讲是在开始实施秘密建储计划后,之所以对允禩的态度发生较大变化,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再将他视为皇权的严重威胁,而是认为他的能量与威信,皆可为其所用,即以之作为暗定皇位继承人允禵的重要支持力量。所以,在康熙帝心目中,允禩、允禟等人已逐步转变为有利于皇权集中与强化的因素,客观上成为秘密建储计划的有力促进者。
    康熙朝后期参与储位之争的3方角逐中,皇四子胤禛扮演了一个相对最不起眼的角色。暗行韬诲之计,是他的总体方针,另以两大策略相配合。一是表现上对皇位继承人问题毫不关心,平时常与藩邸附近柏林寺僧人谈论内典,在同诸皇子及皇亲外戚、满汉重臣的接触中尽量保持距离,竭力给人以“秉性  懒,喜爱清闲”的印象,并以“天下第一闲人”自诩。二是他并非像允禩等人那样,在朝臣中建立广泛的关系网,而是重质不重量,重点拉拢对于他争夺储位具有举足轻重作用之人。如川陕总督年羹尧与步军统领隆科多,以他们两人作为心腹。年羹尧是胤禛“藩邸旧人”,关于他的情况及其与胤禛继位的关系,治史者已多有析述。二者相较,隆科多对胤禛能够在储位之争中获胜,起有更大、更直接的作用。
    隆科多是康熙帝的二舅佟国维之子,他的两位姐姐分别做了康熙帝的皇后(孝懿仁皇后)与贵妃(乾隆时被封为皇贵太妃,谥号悫惠皇贵妃),因而在亲属关系中,他本人兼有康熙帝表弟与内弟的双重身份。隆冬多是康熙的外家戚属内最受重用的一位,也是最有才力的一位,曾被康熙帝称做\"乃应成为将军之人\"。他原是允禩的支持者,四十八年(1709年)二月曾因此受到康熙帝的斥责。然而五十年(1711年)秋,他竟然替托合齐,担任步军统领这一重要职务。五十五年(1716年)九月允禩病重,康熙帝让平日与之关系密切者皆往看视,此中甚至包括极力与允禩相疏远,避之惟恐不及的胤禛,却惟独无隆科多。这些情况表明,一废太子事件发生后,隆科多很快与反太子派分道扬镳,而且做得比胤禛还要成功,连康熙帝也不再将他视为允禩的同路人。他为个人利益所驱使,善于审时度势,转变立场,同胤禛在此问题上的行为与动机并无二致。这一共同点,是他们于康熙晚期建立密切关系的基础。况且,在因此而为其旧日盟友反太子派成员所不满,甚至受到后者的明嘲暗讽方面,两人很可能也有相同的感受。
    自五十年(1711年)秋直至康熙帝去世,隆科多始终担任步军统领(五十九年十一月兼任理藩院尚书)。在此期间,他是康熙帝最为宠信的大臣之一,经常被秘密交付一些重要使命,如监视废太子、大阿哥,了解宗室王公动向等等,特别是当康熙帝不在京师时,他随时将有关情况密报,是康熙帝的忠实耳目。他尽职尽责,表现出色,因而很得康熙帝的欢心。
    另一方面,康熙帝晚年处理储位之争问题时,只是注意到积极参与储位角逐的废太子一方与允禩、允禟一方,并认为后者支持其暗定的皇位继承人允禵,可用以作为推进秘密建储计划顺利实施的积极力量,因而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废太子图谋出问题上,将此视为最大隐患,并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可是,康熙帝却忽略了最为隐蔽的胤禛一方,对其暗中角逐储位的活动,特别是对胤禛逐步争取到步军统领隆科多的支持这一重要情况,全无警觉。总之,无论康熙本人还是允禩一方,对于步军统领一职在皇位传承中可能发挥的关键性作用,都缺乏足够认识到。而胤禛却能从允礽废黜前与托合齐的关系中,受到启发,吸取经验,为己所用,这是他的高明之处。

转载自稽古右文 作者洗桐女史

[ 本帖最后由 dafeitu 于 3-10 14:01 编辑 ]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9-27 20: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清时,奴仆常被称为“奴才”。清人梁章钜《称谓录》有别解,释为“奴仆之所能”,即奴仆的能耐。“奴才”一词,本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一句骂人话,意为无用之人,只配为奴,故又写作“驽才”。今人骂某某人奴气重、是走狗,常称之为“奴才”。

“奴才”一词,虽含鄙意,却在清朝典章制度上有着一个特殊的位置。清朝规定,给皇帝上奏章,如果是满臣,便要自称“奴才”;如果是汉臣,则要自称“臣”。汉臣如果自称为“奴才”就算是“冒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满臣天保和汉臣马人龙,共同上了一道关于科场舞弊案的奏折,因为天保的名字在前,便一起称为“奴才天保、马人龙”。乾隆皇帝看到奏折后,大为恼火,斥责马人龙是冒称“奴才”。于是,乾隆帝做出规定:“凡内外满汉诸臣会奏公事,均一体称‘臣’”。这个规定,目的就是不让汉臣称“奴才”,为此,宁肯让满臣迁就汉臣也称“臣”。

清朝皇帝何以要在奏章上做出上面这些规定呢?本来,满族统治者是一向严求汉族人与自己保持一致的。他们强迫汉人剃头发,易衣冠,搞得血雨腥风,都是为了让汉人归化于自己,臣服于自己,但惟独不肯让汉人也与自己一样称“奴才”。这是为什么呢?

鲁迅先生的杂文《隔膜》里有一段话,实际上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满洲人自己,就严分着主奴,大臣奏事,必称‘奴才’,而汉人却称‘臣’就好。这并非因为是‘炎黄之胄’,特地优待,锡以佳名的,其实是所以别于满人的‘奴才’,其地位还下于‘奴才’数等。”

满洲人入关前,大体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虽然占据了中原,但奴隶制的胎记并未完全退去,“严分着主奴”,就是一个明显的表现。即使到了晚清,满洲人内部仍保持着很浓厚的奴隶制习气。坐观老人《清代野记》记云:“每有旗主,贫无聊赖,执贱役以糊口,或为御者,或为丧车杠夫,或为掮肩者。若途遇其奴,高车驷马,翎顶辉煌者,必喝其名,使下车代其役,奴则再三请安,解腰缠以贿之,求免焉。故旗奴之富贵者,甚畏见其贫主也。”这就叫“严分着主奴”。“严分着主奴”的习惯反映到典章制度上,便是满臣奏事时要自称“奴才”。满臣自称“奴才”,不仅表示自己是皇帝的臣子,更表示自己是皇帝的家奴;而汉臣则没有满洲人传统的主奴关系,所以也就只有臣子的身份,也就不能称“奴才”。正因为这个原因,马人龙奏事时自称了“奴才”,便被认为是冒称。

“奴才”与“臣”这两个称谓,谁尊谁卑,以今人的眼光,无疑是“奴才”低于“臣”。但这种判断,与清朝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奴才”一称,从表面看,似不如“臣”字体面、尊严,实则“奴才”要比“臣”金贵得多。“奴才”,实际是一种满洲人主奴之间的“自家称呼”,非“自家人”的汉人是没有资格这样称呼的——正如赵太爷骂阿Q:你也配!汉臣称“臣”,并不是皇帝为了照顾汉臣的面子,“特地优待,锡以佳名”,而是为了与“奴才”一称相区别,以显示汉臣的地位低于满臣。俗谚云:“打是疼,骂是爱”,清朝皇帝让满臣自称“奴才”,实际是骂中之“爱”;反之,不让汉人称“奴才”,则是因为缺少这份“爱”。

在实行奏章称谓制度的过程中,也出现过特殊的情况:即有汉臣虽然称了“臣”,却遭到皇帝的申斥。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满臣西宁、达翎阿与汉臣周元理,联名上奏“搜捕蝗孽”一折,二满臣皆自称“奴才”,周元理自称“臣”,按理说,这是符合规定的;但乾隆皇帝却怀疑周元理称“臣”是“不屑随西宁同称,有意立异”,是不服当奴才。实际上,周元理哪敢作如此想?他巴不得能自称“奴才”呢!没想到却受到乾隆帝的猜疑。乾隆帝在这件事上,大约是玩弄了韩非子所说的“恃术不恃信”的诡道。规矩本来是自家定的,但他却出尔反尔,责备臣下,完全不讲信用。“恃术不恃信”,本是中国历代皇帝驾驭臣下的一个宝诀,乾隆皇帝对此显然运用娴熟。

鲁迅先生一生憎恶奴气,屡屡说到中国人的奴性重。他又常说,中国人做了满洲皇帝二百多年的奴隶。中国人的奴性之养成,固然与封建专制制度有关,但是否与皇帝特别喜欢奴才有些关系呢?清朝大概是由于自己的奴隶制基因,尤其喜欢奴才。清朝奏章上的“奴才”的特殊地位,就是皇帝特别喜欢奴才的一个证明。


转载自稽古右文 作者洗桐女史

[ 本帖最后由 dafeitu 于 3-10 14:01 编辑 ]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9-27 20: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梦回大清和步步惊心,悠悠我心也是一部我很喜欢清穿小说,作者独美很有个性,避开人气很高得四爷和十三爷,去写一个不再九龙夺嫡里得人物,这也是作者犀利得地方,感觉文笔很好,作者肯定是熟读红楼得,刚刚看的时候,感觉有一点点梦回得影子,但是慢慢看下来,就会发现,其实这部小说很有自己得个性,会很吸引读者看下去,而且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康熙儿子里活得最久得儿子,十二爷,温润如玉,谦谦君子,让人沐浴春风一样,从来什么都不争得他,很让人想不到他会在最关键得时候站出来,去勇敢得追求女主。这个小说中得女主,很让人喜欢,不比梦回中得小薇差,你会感觉到紫菁得灵气和聪慧,栩栩如生得落然纸上得。因为这部小说,所以dafeitu也对这个十二阿哥有个了新的认识,所以找了些他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皇十二子履懿亲王允祹,旗籍:镶白旗其初行次为第二十一,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十二月二十四日寅时生,庶妃万琉哈氏即定妃出。四十八年三月,封贝子。六十一年十一月,与受末命。十二月,晋履郡王。雍正元年十二月,以不感激效力,降贝子。二年六月,再以事降镇国公。八年五月,复晋履郡王。十三年十月,授宗令。十一月,晋履亲王,管礼部事。乾隆三年正月,罢管部务。十八年正月,授议政大臣。二十八年癸未七月二十四日未刻卒,年七十有九,谥懿。子六人女六人。

嫡福晋富察氏,太保、大学士、伯爵马齐之女;侧福晋方佳氏,四品典卫方文彬之女;侧福晋管佳氏,管有仓之女;庶福晋王佳氏,王德政之女;庶福晋李佳氏,轻车都尉车尔特之女;庶福晋迈氏,员外郎九格之女;庶福晋陈氏,陈大麻之女;妾李氏,李大之女;妾姚氏,管领玛色之女。

第一子未有名,康熙四十二年癸未二月初八日卯时生,母庶福晋姚氏,管领玛色之女;本月十四日戌时卒。
第一女郡主,康熙四十二年癸未十月二十二日巳时生,母为庶福晋李佳氏车尔特之女;康熙六十年辛丑五月,嫁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台吉达尔玛达都;郡主乾隆三十二年丁亥二月二十日未时卒,年六十五岁。
第二子未有名,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六月二十六日寅时生,母嫡福晋富察氏,太保、大学士、伯爵马齐之女;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四月十四日戌时卒,年二岁。
第三子弘是,康熙四十六年丁亥七月初五日午时生,母嫡福晋富察氏,太保、大学士、伯爵马齐之女;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八月二十日酉时卒,年四岁。
第二女,雍正元年癸卯六月七日未时生,母为媵妾李氏;本月卒。
第三女,雍正六年戊申正月十三日寅时生,母为侧福晋管氏管有仓之女;本时卒;
第四子未有名,雍正六年戊申十二月二十二日生,母侧福晋方佳氏,四品典卫方文彬之女;雍正九年辛亥三月二十四日辰时卒,年四岁。
第四女郡主,乾隆元年丙辰七月十五日申时生,母为侧福晋方氏方文彬之女;乾隆十八年癸酉正月,嫁富察氏明亮;郡主道光五年乙酉四月初一日未时卒,年九十岁。
第五子世子品级弘昆,乾隆四年己未九月二十五日卯时生,母侧福晋方佳氏,四品典卫方文彬之女;乾隆十五年庚午三月二十日寅时卒,年十二岁。
第五女乡君品级乡君,乾隆五年庚申正月二十一日亥时生,母为庶福晋王氏王德政之女;乾隆二十一年丙子二月,嫁博尔济吉特氏衮齐拉喜;乡君嘉庆二年丁巳二月初十日卒,年五十七岁。
第六女,乾隆六年辛酉六月十四日卯时生,母为侧福晋方氏方文彬之女,与第四女同母;女乾隆八年癸亥十二月三日亥时卒,年三岁。
第六子未有名,乾隆七年壬戌四月二十九日未时生,母侧福晋方佳氏,四品典卫方文彬之女;本月三十日丑时卒。
嗣孙和硕履端亲王永成,高宗纯皇帝第四子。略。

网友评论:
十二可能命中注定无子,不然为何连生六子都夭折.真是可怜
康熙对12真不错,让他娶了马齐的女儿,在儿媳妇中算是出身显贵,而且岳父又有实权

转载自稽古右文 作者洗桐女史

[ 本帖最后由 dafeitu 于 3-10 14:02 编辑 ]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9-27 20: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了十二阿哥,还不的不说一些苏麻喇姑,她真的是一个很传奇的女性,是孝庄皇太后最喜欢的人,同时也是康熙的红粉知己,还有是她养大了了十二阿哥胤裪。

清史研究表明,历史上的苏茉儿的确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她是蒙古族人,出生在科尔沁大草原一个贫苦牧民之家,生年大约在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前后。最初名字叫苏茉儿,或苏墨尔,为蒙语的音译,意思是毛制的长口袋。顺治晚期或康熙年间改称满名苏麻喇,意思是“半大口袋”。她病逝后,宫中上下都尊称她为苏麻喇姑。
  由于苏麻喇姑天生美丽聪慧,远近皆知,被科尔沁贝勒府看中,让她进府当上了贝勒寨桑的二女儿本布泰(又译作“布木布泰”)的贴身侍女。这位二小姐不是别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孝庄文皇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本布泰虽然只有13岁,但已出落得像一个大姑娘了,明眸皓齿,娇美动人。就在这一年,本布泰在其兄长吴克善的护送下,长途跋涉到了后金都城盛京,与后金汗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成婚,当时皇太极34岁。苏麻喇姑作为本布泰的贴身侍女,也随主人陪嫁到了盛京。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苏麻喇姑随已被尊为皇太后的本布泰到达北京,住进了金碧辉煌的紫禁城。
  这位来自蒙古草原的姑娘,自从进了贝勒府以后,眼界不断扩大,文化修养也迅速提高。她不仅蒙语讲得好,而且很快掌握了满语和汉语,特别是那一手漂亮的满文,赢得了全宫上下的称赞。于是,她奉孝庄皇太后之命,充当了幼年康熙帝的第一任满文老师。嘉庆年间,昭梿在他的《啸亭杂录》中记道:“仁皇帝幼时,赖其(指苏麻喇姑)训迪,手教国书。”
  苏麻喇姑心灵手巧,在裁剪方面也是行家里手,凡她做的衣服,既合身,又美观,因此曾参与清朝衣冠饰样的制定。她自幼生长在蒙古草原,骑马当然更是十分在行,每次为主人孝庄文皇后到宫外办事,她都是骑马而行。
  苏麻喇姑与孝庄文皇后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厮守达60余年,二人之间实际上早已超出了一般的主仆关系。特别是在皇太极驾崩后,孝庄文皇后刚刚31岁,青春鼎盛便过上了孀居生活,很需要有一位知音相伴,而与她年龄相仿、一直独身的侍女苏麻喇姑,当然是她的最佳人选。在公开场合她们是主仆关系,但在私下里,却形同姐妹,正因为如此,苏麻喇姑在宫中的实际地位很高,颇受尊敬。孝庄文皇后称她为格格,这是清朝皇室女儿的专用称号;顺治皇帝与她论平辈;康熙皇帝则称她为“额涅”、“额娘”,即母亲;康熙的众皇子们,则尊称她为祖母。而苏麻喇姑却很有自知之明,始终谦恭谨慎。她不仅在孝庄文皇后面前毕恭毕敬,小心侍奉,而且对小于自己40多岁的康熙帝奉若神明,在皇帝面前总是自称奴才。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文皇后病逝。这给苏麻喇姑以巨大的精神打击,使她陷入了悲伤、孤独、无聊之中,这时的苏嘛喇姑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对她的身心健康是极为不利的。为了排解她的悲伤和孤独,康熙皇帝决定把庶妃万琉哈氏(后来的定妃)所生的皇十二子胤祹交由苏麻喇姑抚养。胤祹是康熙二十四年出生的,这时只有3虚岁。按清宫惯例,只有嫔以上内庭主位才有资格抚养皇子。让苏麻喇姑抚养皇子,表明康熙帝对苏麻喇姑十分信任和重视。苏麻喇姑对于康熙帝的这一安排,当然心领神会,感激非常,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为了报答浩荡皇恩,她又重新振作起来,把一个女人天生的母爱和全部的精力全部倾注到了胤祹身上。
  苏麻喇姑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孜孜不倦的言传身教,使皇子胤祹健康成长。后来胤祹成为一位颇有政治头脑和才干的皇子,曾多次奉旨办理各种政务。在康熙末年争夺储位的激烈斗争中,胤祹很少介入,基本上保持中立,所以在雍正帝即位后,他不仅没有遭到打击、排挤,相反还被封为郡王。到了乾隆朝,胤祹晋封为和硕履亲王,授为议政大臣。乾隆二十八年,胤祹以79岁高龄寿终正寝。在康熙帝的35个皇子中,他是最高寿的。胤祹能荣列藩封,参与政务,并高寿而终,与苏麻喇姑的精心培养、指点诲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他对苏麻喇姑的感情也明显比其他皇子深。
  苏麻喇姑有着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她终身未嫁,始终生活在皇宫大内,陪伴主人60余年。孝庄文皇后离世后,她又在宫内度过了18个春秋。胤祹长大以后,不再需要她的抚养,使她得到了彻底解脱,从此开始过着舒适而恬淡的生活。晚年的苏麻喇姑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可能是受孝庄、顺治笃信佛教的影响。不过苏麻喇姑信奉佛教与别人明显不同,她既不是完全出于消遣、排解寂寞,也不是为了祈求佛祖保佑自己,而是把信佛与忠于皇上、报答皇恩结合起来。念佛诵经是她晚年生活的主要内容,她经常发自内心地表示:“愿意多活几年,为主子叩头祈祷,以尽奴才的一点心意。”她还说,自己存活一世“只是为主子念佛祈福罢了”,“蒙主子厚恩,每日只是在佛像前尽力为主子祈祷,祝愿主子万万岁”。
  苏麻喇姑在生活上有两个与人不同的特点:一是终年不浴,只有到年终最后一天即除夕之日,才用少量的水洗一洗身体,然后再把这些用过的脏水喝掉;二是终生不吃药,即便病情再重,也不服用任何药物。她的这两个特殊的生活习惯就连位尊九五的皇帝都很清楚。何以如此?人们曾有不同的解释,但都不能令人信服。不过,她的身体却一直很好,活到了90多岁,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当然算是难得的高寿。
  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八月二十七日,苏麻喇姑终于病倒在床,腹内攻痛便血,不思饮食。两天后,病情更加严重,这时康熙皇帝正在塞外巡视。苏麻喇姑见自己的病越来越重,皇帝又不在皇宫,心中也没了底。于是,她把康熙帝的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和皇十二子胤祹等召到床前,对他们说:“老奴才我蒙皇上厚恩,惟在佛前效力,日祝皇上万万岁。今我便血,腹内攻痛难忍,尔等若发邸报急奏,则皇上必赐治病良方,尔等代奏我此言。”皇子们见祖母病得如此严重,建议马上召御医诊治,但苏麻喇姑不肯,她只相信皇上,认为只有皇上才能治好她的病。皇子们背着苏麻喇姑,把御医找来,向他们介绍了苏麻喇姑的病情,征询他们的看法。御医说这是老年人脾虚,内火盛之症,如不紧治,很危险。皇子们一面抓紧向皇父奏报苏麻喇姑病情,一面令内务府总管开始准备后事。
  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日(1705年10月24日),苏麻喇姑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结束了她那丰富多彩的一生,终年90多岁。
  对于苏麻喇姑的逝世,皇宫里的人都很悲痛。出殡那一天,除留皇五子胤祺、皇十子胤礻我照顾皇太后,皇十四子胤禵留在紫禁城外,其余成年皇子都参加了出殡仪式。苏麻喇姑灵柩停入殡宫后,皇子们都各自回府了,唯独皇十二子胤祹却提出要求说:“姑妈自幼将我养育,我并未能报答即如此矣,我愿住守数日,百日内供饭,三七诵经。”按照惯例,为像苏麻喇姑这样仆人身份的人办丧事,没有皇子供饭、三七诵经的先例。胤祉未敢擅自答应胤祹的要求,所以在九月初九日奏报苏麻喇姑病逝的奏折里,也写进了胤祹的要求,请示皇父。康熙帝在奏折上批道:“十二阿哥之言甚是,著依其所请。”胤祹住在殡宫,为苏麻喇姑守灵,供饭,诵经,其他皇子则轮流每天派一人给胤祹做伴。
  康熙帝曾指示皇子:祖母事出,留七日再净身入殓。目的是想回宫后再亲眼看一看敬爱的额娘,向她的遗体告别。但后来他计算十五日才能回宫,于是再次降谕,让皇子们将苏麻喇姑遗体再留7天,等到他回宫后再定。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帝与苏麻喇姑之间的眷眷深情。
  为了回报苏麻喇姑对大清所做出的贡献,报答她对自己“手教国书,赖其训迪”和抚养皇子的恩情,康熙皇帝决定按嫔礼为苏麻喇姑办理丧事。这对于奴仆出身的苏麻喇姑,可以说是旷典殊荣。苏麻喇姑生前与孝庄文皇后朝夕相伴60多年,度过了不平凡的岁月,死后当然也应该让她俩长依相伴。当时,孝庄的梓宫停放在遵化昌瑞山下的暂安奉殿内,康熙皇帝决定将苏麻喇姑的灵柩也停放于此。苏麻喇姑的灵柩是于康熙四十四年十月十三日移入暂安奉殿的,主仆二人相别已经18个年头了,此次冥间重逢,想必一定会感谢康熙帝为她们做出的这一精心周到的安排。
  康熙皇帝生前未能解决祖母孝庄文皇后的陵寝问题,所以孝庄和苏麻喇姑的灵柩一直停放在暂安奉殿内。雍正皇帝即位后,认为自孝庄文皇后停灵暂安奉殿后,大清国运昌盛,圣祖在位长久,子孙繁衍,说明暂安奉殿这个地方是风水宝地,于是决定将暂安奉殿改建为昭西陵。改建工程于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初三日破土动工,同年十一月全工告竣,十二月初十日,孝庄文皇后正式入葬昭西陵地宫。苏麻喇姑既不是皇室成员、爱新觉罗后代,也不是皇帝的嫔御,风水攸关,名份所限,当然不能与主人同葬昭西陵。雍正只比皇三子允祉小1岁,苏麻喇姑去世时,雍正已28岁了。他对苏麻喇姑非常了解,也是非常敬重,曾与其他皇子一道参加苏麻喇姑的丧礼活动。为了照顾苏麻喇姑与孝庄之间的亲密关系,雍正皇帝决定将其葬在昭西陵附近,经风水官员相度,将其墓地选定在昭西陵以东南新城的东墙外,距昭西陵只有1.5公里。
  苏麻喇姑园寝于雍正三年二月动工,同年七月完工,八月初七日将苏麻喇姑葬入该园寝内。这座园寝坐北朝南,主要建筑由北到南有:地宫上建宝顶,前建园寝门3座、亭堂3间、大门3间,环以朱垣。门外建东西值房、东西厢房。宝顶位于园寝纵向中轴线上。
  笔者曾多次调查苏麻喇姑园寝,走访南新城的老人。据老人们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京西逃。当地的老百姓都以为大清国倒了,于是一哄而起,就把这座园寝给拆了。苏麻喇姑的地宫是在日本投降前被盗的,地宫盗口长期敞开着。一位曾经进入过地宫的老人回忆,苏麻喇姑的地宫很小,人在里面站不起来,四面墙壁是用砖砌的。地宫顶都是用大平石板棚起来的。地面也是平石板,中心部位凸起。顶部是平的,面上有一个深十几厘米的平底圆形凹槽。老人们都说苏麻喇姑是火化的,说地宫里只有一口缸,被盗时缸里有水。东面的那座地宫没听说被盗过。老人们的话,为我们了解苏麻喇姑及其园寝,为研究清初葬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如今,苏麻喇姑的宝顶依然存在,许多游人慕名前往,去凭吊和怀念这位不平凡的女性。

转载自稽古右文 作者洗桐女史

[ 本帖最后由 dafeitu 于 3-10 14:02 编辑 ]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9-28 03: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7日,8日纪行
承乾宫在东六宫入口



往承乾宫的长廊



往承乾宫长廊2.



承乾门



承乾宫正殿1



承乾宫介绍



承乾宫梨花(似乎是)



承乾宫配殿



承乾宫石阶图案



承乾宫水井



承乾宫正殿后门.



承乾宫正殿天花板



承乾宫后殿



转载自康佣论坛 作者 梦吟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9-28 03: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是清朝皇嘉陵寝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顺治皇帝的陵寝为中心,依次排开。清朝的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咸丰皇帝、同治皇帝 的陵墓都在这里。孝庄文皇后的陵墓位于陵区大红门之外,是由于它的备份高于顺治皇帝。清东陵还有皇后陵墓3座,妃园寝5座。

孝陵 清世祖顺治皇帝的陵寝,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端敬皇后董鄂氏祔葬。

孝东陵 顺治皇帝的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陵寝,位于孝陵东侧。又祔葬淑惠妃、恭靖妃、恪妃等十七位嫔妃。是清朝第一座皇后陵。

景陵 清圣祖康熙皇帝的陵寝,其特殊之处在于立有两块圣德神功碑,歌颂康熙生前的功绩。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雍正帝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祔葬。开创了皇帝陵祔葬皇贵妃的先例。

景陵妃园寝 熙皇帝嫔妃墓葬群。位于景陵东侧。内葬:温僖贵妃钮祜禄氏、惠妃那拉氏等48位嫔妃和一位皇子(顺懿密妃王氏 幼殇之子)  。

景陵皇贵妃园寝   位于景陵妃园寝的东南,是康熙的两位皇贵妃:佟佳氏、瓜尔佳氏的园寝。两位皇贵妃曾在康熙年间奉旨照料年幼的乾隆皇帝居住在宫中。她们在乾隆年间尚健在。乾隆皇帝为表孝心,尊她们两位为皇贵太妃,并为其单独修建园寝。

裕陵   清高宗乾隆皇帝的陵寝。规模宏大,建筑物最为壮观。陵内祔葬: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嘉庆帝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慧贤皇贵妃高佳氏、淑嘉皇贵妃金佳氏。

裕陵妃园寝   位于裕陵西侧,被贬的皇后纳喇氏以及乾隆宠妃纯惠皇贵妃苏佳氏等三十六位嫔妃埋葬在这里。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嘉庆皇帝养母庆恭皇贵妃陆氏、寿高92岁的婉贵妃陈氏、皇五子永琪的生母愉贵妃珂里叶特氏、维吾尔族的容妃和卓氏、和孝公主的生母惇妃汪氏 等。

定陵   清文宗咸丰皇帝的陵寝。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祔葬。

定东陵普祥峪   孝贞显皇后(慈安)的陵寝。位于定陵东侧。慈安皇太后钮祜禄氏曾在同治、光绪年间偕同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驾崩,享年45岁。

定东陵普陀峪   孝钦显皇后(慈禧)的陵寝。位于普祥峪东侧。慈禧皇太后在同治、光绪年间垂帘听政,统治清王朝近半个世纪。她的陵寝在清朝皇后陵中最为壮丽。

定陵妃园寝   位于定陵以东的顺水峪。咸丰皇帝的妃园寝。庄静皇贵妃他他拉氏(荣安固伦公主生母)、端恪皇贵妃佟佳氏、玫贵妃徐佳氏(早殇皇二子生母)、云嫔武佳氏等十五位妃嫔埋葬在这里。

惠陵   清穆宗同治皇帝的陵寝。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祔葬。

惠陵妃园寝   同治皇帝的四个妃子:淑慎皇贵妃富察氏(同治四妃中地位最尊)、献哲皇贵妃赫舍里氏、恭肃皇贵妃阿鲁特氏(孝哲毅皇后的姑姑)、敦惠皇贵妃西林觉罗氏的墓葬群。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9-28 03: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是清朝皇嘉陵寝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顺治皇帝的陵寝为中心,依次排开。清朝的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咸丰皇帝、同治皇帝 的陵墓都在这里。孝庄文皇后的陵墓位于陵区大红门之外,是由于它的备份高于顺治皇帝。清东陵还有皇后陵墓3座,妃园寝5座。

孝陵 清世祖顺治皇帝的陵寝,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端敬皇后董鄂氏祔葬。

孝东陵 顺治皇帝的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陵寝,位于孝陵东侧。又祔葬淑惠妃、恭靖妃、恪妃等十七位嫔妃。是清朝第一座皇后陵。

景陵 清圣祖康熙皇帝的陵寝,其特殊之处在于立有两块圣德神功碑,歌颂康熙生前的功绩。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雍正帝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祔葬。开创了皇帝陵祔葬皇贵妃的先例。

景陵妃园寝 熙皇帝嫔妃墓葬群。位于景陵东侧。内葬:温僖贵妃钮祜禄氏、惠妃那拉氏等48位嫔妃和一位皇子(顺懿密妃王氏 幼殇之子)  。

景陵皇贵妃园寝   位于景陵妃园寝的东南,是康熙的两位皇贵妃:佟佳氏、瓜尔佳氏的园寝。两位皇贵妃曾在康熙年间奉旨照料年幼的乾隆皇帝居住在宫中。她们在乾隆年间尚健在。乾隆皇帝为表孝心,尊她们两位为皇贵太妃,并为其单独修建园寝。

裕陵   清高宗乾隆皇帝的陵寝。规模宏大,建筑物最为壮观。陵内祔葬: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嘉庆帝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慧贤皇贵妃高佳氏、淑嘉皇贵妃金佳氏。

裕陵妃园寝   位于裕陵西侧,被贬的皇后纳喇氏以及乾隆宠妃纯惠皇贵妃苏佳氏等三十六位嫔妃埋葬在这里。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嘉庆皇帝养母庆恭皇贵妃陆氏、寿高92岁的婉贵妃陈氏、皇五子永琪的生母愉贵妃珂里叶特氏、维吾尔族的容妃和卓氏、和孝公主的生母惇妃汪氏 等。

定陵   清文宗咸丰皇帝的陵寝。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祔葬。

定东陵普祥峪   孝贞显皇后(慈安)的陵寝。位于定陵东侧。慈安皇太后钮祜禄氏曾在同治、光绪年间偕同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驾崩,享年45岁。

定东陵普陀峪   孝钦显皇后(慈禧)的陵寝。位于普祥峪东侧。慈禧皇太后在同治、光绪年间垂帘听政,统治清王朝近半个世纪。她的陵寝在清朝皇后陵中最为壮丽。

定陵妃园寝   位于定陵以东的顺水峪。咸丰皇帝的妃园寝。庄静皇贵妃他他拉氏(荣安固伦公主生母)、端恪皇贵妃佟佳氏、玫贵妃徐佳氏(早殇皇二子生母)、云嫔武佳氏等十五位妃嫔埋葬在这里。

惠陵   清穆宗同治皇帝的陵寝。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祔葬。

惠陵妃园寝   同治皇帝的四个妃子:淑慎皇贵妃富察氏(同治四妃中地位最尊)、献哲皇贵妃赫舍里氏、恭肃皇贵妃阿鲁特氏(孝哲毅皇后的姑姑)、敦惠皇贵妃西林觉罗氏的墓葬群。


清西陵   位于河北省易县,这里埋葬着清朝的 雍正(泰陵)、嘉庆(昌陵)、道光(慕陵)、光绪(崇陵)以及逊位的宣统皇帝,还有他们的皇后、妃嫔、皇子、公主。西陵周围还安葬着亲王、郡王、贝勒等皇族。

泰陵   清世宗雍正皇帝的陵寝。建筑的工艺及规格在清西陵均属上乘。祔葬:孝敬宪皇后那拉氏、敦肃皇贵妃年氏。

泰陵妃园寝   雍正皇帝嫔妃:纯悫皇贵妃耿氏、齐妃李氏等21人的墓葬群。

泰东陵   雍正帝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的陵寝,她是乾隆皇帝的生母。雍正年间封为贵妃。乾隆初,尊封为皇太后,备受尊崇。乾隆四十二年,去世,享年八十六岁。泰东陵的建筑群工艺精良,在西陵中是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皇后陵。

昌陵   清仁宗嘉庆皇帝的陵寝。建筑的规格比泰陵还要扩大,建筑更为宏伟壮观。祔葬: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嘉庆帝元配嫡皇后,道光帝生母。

昌陵妃园寝   嘉庆帝嫔妃: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恕妃完颜氏、淳嫔董佳氏等十七人的墓葬群。

昌西陵   嘉庆帝的第二位皇后-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的陵寝。孝和睿皇后在孝淑睿皇后去世后由贵妃晋封皇贵妃,不久被立为皇后。道光皇帝即位后尊其为皇太后,奉养于寿康宫。地位尊贵,在宫中有一定影响。道光二十九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慕陵   清宣宗道光皇帝的陵寝,规制比较简约,裁撤了一些主体建筑,却别有特色。祔葬: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孝慎成皇后佟佳氏、咸丰帝生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慕东陵   起初为慕陵妃园寝。因 咸丰帝养母静皇贵妃博尔济吉特氏 临终晋封皇后 而改为皇后陵。规制与孝东陵相同:后葬妃祔。孝静成皇后 居中而葬,其宝顶(坟头)以黄瓦罗圈墙与其它宝顶隔开,罗圈墙外东侧的宝顶,安葬妃嫔中地位最高的庄顺皇贵妃乌雅氏(光绪皇帝的祖母),后面三排宝顶,是彤贵妃舒穆禄氏、皇长子生母和妃纳喇氏、恬嫔富察氏等嫔妃的墓葬群。

崇陵   光绪皇帝的陵寝。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祔葬。

崇陵妃园寝   光绪皇帝的两位妃子:温靖皇贵妃(初封瑾妃)他他拉氏、恪顺皇贵妃(初封珍妃,瑾妃的妹妹)的园寝。其中两座宝顶:东侧为温靖皇贵妃,西侧为恪顺皇贵妃。恪顺皇贵妃初封珍妃,殉难于光绪二十六年的八国联军之乱。次年,慈禧太后将其追晋为珍贵妃。初葬于西直门外。宣统年间追封皇贵妃。移葬崇陵妃园寝。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9-28 03:5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探陵记
从京石高速开78公里到高碑店出口,为北京段和河北段各交上15元高速费之后,一上112国道,你就可以看到并排悬挂的三个景区指示牌:分别是清西陵、野三坡和白石山,野三坡大家太熟悉了,这里就按下不表,先说这易县清西陵。
  清西陵是这一线最近的一处著名景点,离高速路只有46公里,且一路基本都是一马平川。高碑店境内还有一点转弯,但记住走大道就好,过了高碑店市机动车道就和混行道分开了,虽然路上仍有成群的自行车和农用车,但走起来已经很爽了。穿涞水,过易县县城,又收了10元的过路费,从六里桥到清西陵的第一个景点——崇陵,记者耗时1小时35分钟。
  易县不仅有皇陵,有“慷慨悲歌之士”荆柯,还有不少景点呢,比较熟悉的除了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还有狼牙山,此外还有两片名气不大但水质纯净、休闲味儿也十足的水域,一片叫南湖,一片叫龙湖,易县是不缺水的。因此,游览古迹之后还可以戏水赏湖,很是畅快。清西陵中有14座灵寝,保护面积就有8300公顷,想一天看全几乎是不可能的,记者只能择其要点游览一二。
追忆“雍正王朝”
  清西陵中最吸引人也最有价值的当属泰陵了,因为它是雍正皇帝的陵墓,也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帝陵。因为看过了二月河的《雍正王朝》,也对这位承接了康乾盛世的皇帝充满敬仰。  从崇陵前行到一个加油站加油,对面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包,当地人介绍,这原来就是护卫泰陵的诸山之一,叫“元宝山”,正对着帝陵。从此处右转,便进入了墓群。一入清西陵,便是满目的苍翠,因为这里有华北最大的一片古松林,历史上曾经有20多万株,现在虽然只剩了2万多株,但平均树龄近500岁,古意横生。走过一座五孔石拱桥,就见到三座巍峨的石牌坊,这在清代皇陵中是独一无二的,据说是因为雍正功德卓著。牌坊前是一座宏伟的大红门,从大红门到陵墓主体足有5华里。在泰陵的隆恩殿,管理处今年耗资50万举办了《雍正皇帝生平展》,还设立了触摸屏。在这里,可以看到雍正朱批年羹尧的奏折,批文果然比原文还要长,应了“勤政皇帝”之说;可以看到雍正身着百姓服装的“布衣图”,看到雍正头带假发,西式装扮的狩猎图,看到这位以“严”闻名的皇帝的另一面;还可以看到雍正的书法,其实并不逊色于乾隆,只是因为他深居简出,书法绝少流传民间而已。此外,若是赶上周末,泰陵还会有古装皇家祭祀表演。
  清西陵中的其它帝陵也各具特点:昌陵的隆恩殿地面是紫花石铺墁,而不是金砖;慕陵的大殿用的都是金丝楠木,不用漆饰;崇陵则有清西陵唯一开放的地下宫殿。
重识回音壁
  印象中的“回音壁”几乎就是天坛的专属名词,然而,在如云的游人、嘈杂的声浪中,相信不少人并未真正体会到回音之妙。而在清西陵中有一昌西陵,其中的回音壁并不逊色于天坛,而且由于游人不多,感觉上要真切了许多。
  这昌西陵是嘉庆皇帝的第一个皇后孝和睿皇后的坟墓,它比不上孝圣皇太后(乾隆生母)的泰东陵那样宏伟富丽,也不像慈禧太后的定东陵那样豪华奢侈,却显得典雅大方。昌西陵自隆恩门始,建筑一座比一座高,到了最后一个院落,围墙是前方后圆的,据说这表示“天圆地方”。记者到这里是一个周三下午,院中空无一人,正是体验回音的绝佳机会。首先要体验的是宝顶月台前,神道上的第七块石板,石板已经被护栏围了起来,很好找,它就是“回音石”。站在石头上,缺乏经验的记者大吼了一声,只觉得声音从四面八方回震到耳中,声波似乎无法散出,着实吃了一惊。此外,在这两边的围墙旁轻声细语,的确是清晰入耳,在天坛未能圆梦者一定不该错过。
  如果把清西陵和南湖作为游览组合是不错的,从泰陵前那个加油站前行20公里左右就是南湖了,不过路不太好,轿车容易托底。由于开发时间很短,南湖的水质极佳,湖面也很大(有16平方公里),坐快艇看山水,或是自己划船垂钓,吃湖中鱼虾,很有味道。
贴士
食:在易县吃饭很便宜,即便是在旅游景点附近。在崇陵附近国道旁的旅游接待中心,多数家常菜不过6~7元,当地的一种主食包括大饼和“腊肉团”,一份8元,味道不错。此外,当地的鱼也很鲜嫩。
宿:想体验帝王感觉的可以去当年的皇帝行宫,现在叫“行宫宾馆”。不过住到望龙湖边也很不错,从崇陵往北开上10分钟左右就到了。宾馆都有通道可以下到水面,水中清可见鱼,还可以游泳,不过湖中没有防护网,要注意安全。湖边的宾馆标准间门市价都要200多元,通常砍砍价100多元可以拿下。
购:易县最有名的特产是砚台。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9-28 04: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我们把历史追溯到二百多年以前,在河北易州这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上,清朝入关后的第三代皇帝雍正准备营建其陵墓的浩大工程。

雍正的父亲康熙、祖父顺治均葬于遵化县马兰峪清东陵。按照惯例雍正也应在清东陵界内选址建陵,但雍正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在远离清东陵500华里的易州太平峪建造了自己的陵墓。究其原因,人们众说不一。有人说他“谋父逼母”、“改诏篡位”,不敢与父亲相守。还有人说他“好大喜功”,好显示自己,如果在东陵境内建陵,其陵寝规制必须要受到祖、父陵寝规制的限制,若另辟陵区则可以以首陵之尊,扩陵区而致恢弘。这些传言将雍正另辟陵区推说得好像顺理成章,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1644年,清王朝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更好的统治庞大的中国,他们竭力学习,接受汉族文化,。在陵寝规制和建筑规划上也极力尊崇历代传统。因此,汉文化中的风水学也强烈的影响着他们陵寝的选址与营建。雍正七年(1729),便派风水先生在清东陵界内为其寻找“万年吉地”,在孝陵景陵附近的九凤朝阳山找到了吉穴。经堪舆之人再加相度,又觉得未为全美。后来,又在河北省易州境内的泰宁山(乾隆元年魑封为永宁山)下发现了“上吉之壤”。《清实录》中卷89详细记载了这一经过。“朕之本愿,原欲于孝陵景陵之旁,卜择将来吉地,而堪舆之人俱以为无可营建之处。后经选择九凤朝阳山吉壤,具奏。朕意此地近依孝陵、景陵,与朕初愿合。及精通堪舆之臣再另相度以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今据怡贤亲王、总督高其倬等奏称,相度得易州境内泰宁山太平峪万年寺地,实乾坤聚秀之区,为阴阳合会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但于孝陵景陵相去数百里,朕心不忍,且与古帝王规制典礼有无未合之处,著大学士和九卿详细会议具奏。寻议谨按帝王世纪,及通志通考诸书,历代帝王营建之地,远或千余里,近亦二三百里。地脉之呈瑞,关乎天运之发祥,历数千百里蟠结之褔区,自非一方独擅其灵秀。今泰宁山太平峪万年吉地虽于孝陵、景陵相去数百里,然易州及遵化皆与京师密迩,实未为遥远。又泰宁山雄高群佡,抽脉自管涔恒越而来,襟带百川,分水以据马、下沱为界,相其形局,既属大地之凝庥;稽之典章,又合三代而同揆。伏乞钦派大臣,遵照定制,敬谨办理。自集纯嘏于万年,流嘉祉于亦业矣。”在雍正《起居注》中,也记载了选择万年吉地得情况。由此可见,雍正废掉清东陵境内的九凤朝阳山陵址,把易州境内泰宁山下的太平峪选为万年吉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风水问题。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9-28 04: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清代文书

1.谕旨——谕和旨,满文均写作hese,是皇帝晓告臣民的文书,实际上就是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的命令文书,属于下行文书。

谕和旨稍有区别:

A.谕又称上谕,是皇帝主动颁发的命令;

B.旨又称圣旨,是针对大臣奏事而下达的指示。

2.题奏——题,又称题本,满文写作wesimbure ben,奏,又称奏折,满文写作wesimbure bukdari。题本和奏折都是大臣上于皇帝的文书,属于上行文书。题本和奏折,满文都可写作wesimbure bithe。

A.题本一般用于日常公务;

B.奏折一般用于较机密事务。

3.呈文——呈文、禀文,满文均写作alibure bithe,是下级机关呈送上级机关的文书,属于上行文书。

4.咨文、行文——咨文,满文写作unggire bithe;行文,满文写作yabubure bithe。都用于平级机关的公务往来,属于平行文书。

5.历史资料——是指把档案材料经过加工整理编纂而成的参考书籍。

清代最常见的满文历史资料有下列几种:

A.实录——满文写作yargiyan kooli,为官方所修各朝皇帝统治时期的编年大事记。清代实录是用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而成的。从清太祖到清德宗(即光绪),满文实录共有三八三四(3834)卷。

B.圣训——满文写作enduringge tacihiyan,为记载皇帝谕旨之书,用满汉两种文字写成。从清太祖到清穆宗(即同治),满文圣训共有九二二(922)卷。

C.大清会典——满文写作amba daicing gurun i uheri kooli bithe,是汇编清代各种法律规则的书,用满汉两种文字写成。满文大清会典有二五0(250)卷。

D.方略——满文写作bodogon i bithe。清政府每当重要军事行动获胜后,即由方略馆将有关奏折上谕汇编成册,称为方略。清代先后编有《皇清开国方略》、《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平定察哈尔方略》、《平定准噶尔方略》、《平定罗刹方略》等十七(17)种。

E.上谕八旗——满文写作dergi hese jakuun guusa de wesimbuhangge,为皇帝专门针对八旗发布的上谕。内容均为八旗事务。共有二十(20)卷。

F.八旗通志初集——满文为jakuun guusai tung jy’i i sucungga weilehe bithe.清代官修,二五0(250)卷。内容包括八志(旗分、土田、营建、兵制、职官、学校、典礼、艺文)、八表(封爵、世职、八旗大臣、宗人府、内阁大臣、部院大臣、直省大臣、选举)和列传。

G.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满文为jakuun guusai manjusai mukuun hala be uheri ejehe bithe,清代官修,八0(80)卷。记载八旗满洲各氏族的源流世系、最初住地和归附年月。

6.历史档案——是指具有查考使用价值、经过立卷归档集中保管起来的各种文字材料。



二、清代国家机关




1.内阁——满文写作dorgi yamun。内阁为辅佐皇帝办理政务的最高行政机构,其职能主要是草拟及传达皇帝的谕旨,进呈及批阅官员的奏事文书,但其权限由清初至清末日渐缩小。尤其是雍正七年(1729)设立军机处之后,内阁逐渐被排除在机要事务之外,而仅为传达谕旨、公布文告的机关。

2.军机处——满文写作coohai nas’huun i ba。军机处始设于雍正七年,本为用兵西北而设,以后成为辅佐皇帝综理国家军机要务的总汇机关,为清政府的得力统治机构。

3.吏部——满文写作hafan i jurgan。掌管全国文官的任免、考核、开降、调动等事务。

4.户部——满文写作boigon i jurgan。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

5.礼部——满文写作dorolon i jurgan。掌管礼仪、祭祀、贡赏、科举等事务。

6.兵部——满文写作coohai jurgan。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等事务。

7.刑部——满文写作beidere jurgan。掌管全国的法律、刑狱事务。

8.工部——满文写作weilere jurgan。掌管国家各项重大工程及水利、交通等事务。

9.理藩院——满文写作tulergi golo be dasara jurgan,清初曾称蒙古衙门,满文写作monggo jurgan,是掌管中国本部以外事务的机关。清初,管理范围包括俄罗斯、布里雅特等事务;清末,主要是掌管蒙古、西藏、新疆各地的事务。

10.都察院——满文写作uheri be baicara yamun,为最高的监察、弹劾及建议机关。

11.内务府——全称“总管内务府”,满文写作dorgi baita be uheri kadalara yamun,为专管皇室事务的机构。

12.宗人府——满文写作uksun be kadalara yamun,是管理皇室宗族事务的机构,职掌为管理皇族户籍、编修玉牒(即皇族族谱)等。



三、清代几种重要的满文档案



1.满文老档——满文写作tongki fuka akuu hergen i dangse,是清初(进入中国本部之前)形成的用无圈点老满文书写而成的一种编年体史书,起自清太祖丁未年(1607),迄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所记清代初期军事、政治及社会生活,远较《清实录》等书为翔实。共一八0(180)册。

2.满文密本档——满文写作narhuun dangse,是清初顺治、康熙年间形成的机密档案,内容多为剿平各地土匪(包括李自成、张献忠及其余部李亨来、郝摇旗、李定国、孙可望等)和南明政权(包括张煌言、郑成功等)的军事战况。共二五0(250)册。

3.满文六科史书——满文写作suduri bithe,是抄录题本而成的编年体档册,按照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分别抄录成册。共五百余册。

4.满文月折档——满文写作wesimbuhe bukdari dangse,是抄录满文奏折而成的编年体档册,每月一册,故称月折档。记载了从雍正八年(1730)至宣统三年(1911)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民族事务等各方面情况,内容丰富,有重要价值。共约两千五百多册,其中有关中国本部以外诸如南北蒙古、新疆、西藏、满洲等地区的史料占大部分。

5.满文各种专题档——清政府为了便于查找利用档案材料,命军机处按照奏折内容分类抄成的档册。种类繁多,约有二三百种,如《盛京档》、《木兰档》、《金川档》、《北路军务档》、《哈萨克档》、《土尔扈特档》、《西藏档》、《廓尔喀档》、《江南档》等。

6.满文朱批奏折——是经过皇帝批阅过的奏折,约十五万件。内容与满文月折档近似,丰富重要。



四、清代的军事组织




1.八旗兵——清代特有的军事组织,有镶黄、正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兰、镶兰八旗,分满洲、蒙古、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

在八旗组织内,不仅有满族(包括同语部族,如锡伯和索伦)、蒙古族、汉族,还有朝鲜族、俄罗斯族(为雅克萨降兵改编,其时俄人战败后,投降士兵不愿离去,恳求康熙皇帝妥善安置,故收入八旗内,组建一俄罗斯牛录,后因与汉人通婚,最终均被汉化)、达斡尔族等民族。满族一般被编入满洲八旗,蒙古族一般被编入蒙古八旗,汉族一般被编入汉军八旗。出于工作上需要,有一些满族人在满洲八旗以外任职,有汉族人(清末)被调往满洲八旗兼职,而个别满人因触犯律例(如和外族通婚,主要指“外嫁”)被革除出旗也有记载。

每旗(又称固山,满语为guusa)下辖五参领(又称甲喇,满语为jala),每参领辖五佐领(又称牛录,满语为niru)。

各旗设都统(又称固山额真,满语为guusai ejen),副都统(又称梅勒章京,满语为meiren i janggin)统率,下设参领(又称甲喇章京,满语为jalan i janggin)、佐领(又称牛录章京,满语为niru i janggin),佐领下还有领催(又称拔什库,满语为boshokuu)、骁骑校(又称分得拔什库,满语为fonde boshokuu)帮办日常事务。

八旗壮丁通过马步箭考试,选中者称为披甲(又称乌克申,满语为uksin)。根据职责的不同,清政府又从满洲、蒙古八旗各佐领下抽调兵丁,组成护军营(又称巴牙喇夸栏,满语为bayara i kuuwaran)、前锋营(又称噶布什贤夸栏,满语为gabsihiyan i kuuwaran)等禁卫军,设前锋统领(galai amban)和护军统领(tui janggin)管理。

2.特种兵——是指既不同于驻防八旗,也不属于京师八旗范围的满洲军队(相当于今天的野战军序列),主要包健锐营、外火器营和圆明园护军营(又称外三营)。

有清一代,满族分为四部分,一为留守群体(即满洲驻防及生活的满人);二为京师满洲八旗(即居住在城内的满人);三为京郊外三营(即异于兵民分开的满人);四为各地驻防满洲八旗。

从人口分布看,清初满人多数集中在北京,后逐渐回迁满洲一部分。回迁满人基本分散居住和驻防,各聚居区人口较少,盛京、兴京和齐齐哈尔等地相对较多,但未形成人口达数万的社区;驻防满人在各重要地区设立满城居住,以西安、杭州等地满城的人口较多,但总数仍不过数千人至多过万(包括家属);京师城内满洲八旗人口较多,但在清中期后基本处于和外族杂居的状态;清代满人居住地域最大、人口数最集中的当属京郊外三营。

以外火器营为例,驻扎在京西,东挽清水河(今京密云引水渠),北倚万寿山,西望西山诸峰,南俯京西重镇兰靛厂。自乾隆35年(1770)设立后,有各种营房、官房1700多间,建成后命本营八旗满洲弁兵移驻,俾群聚环居,便于演习。营房西门外,辟有大教场,为八旗火器营兵合练之地。内有演武厅、抱厦、配殿、看守房、月台、门楼等高大建筑。

与京师满洲八旗不同的是,由于京郊外三营设立时间较早(以满语和骑射俱佳者方能入选),组成人员皆为满洲和蒙古旗人(以满为主),建满城集中居住,在营内使用母语,从不和外族通婚(包括汉军),成员非披甲即养育兵(预备役),终日读清书兼操练,所以被汉化时间最晚,速度也最慢。在历史上,外三营的设立为清政府开拓疆土,平准噶尔、定回部、扫金川,降缅甸、镇安南、屏卫关陇,巩固边防起了重要作用。

3.绿营兵——清代汉兵用绿旗,称绿营兵或绿旗兵。

兵种为马兵、步兵,沿江海之地又设水师,在京师者为巡捕营,隶属步军统领。在各省者有督标(由总督统辖)、抚标(由巡抚统辖)、提标(由提督统辖)、振标(由总督统辖)等。

标下设协,由副将统领,协下设营,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分别统领,营下设汛,由千总、把总分别统领。千总、把总所率绿营兵驻防巡逻的地区称为“汛地”(满语称汛地为teisu ba)。



五、清代几种重要的地方职官




1.总督——满文为uheri kadalara amban,为地方最高长官,辖一省或二、三省,综理军民要政。

2.巡抚——满文为giyarime dasara amban,为省级地方政府长官,总揽一省的军政大事,地位略低于总督,仍属平行。

巡抚属下有布政使(满语为dasan be selgiyere hafan),管理全省财赋人事,有按察使(满语为baicame beidere hafan),管理全省司法。

省下设府、州、县,设知府(满语为fu i saraci)、知州(jeo i saraci)、知县(满语为hiyan i saraci)分管。

3.将军——满文为jiyanggiyuun,为驻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长官。中国本部十八行省将军掌管驻防及旗务,之外地区(如伊犁、绥远和满洲等地)即为全区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

(注:清代的将军还有一种属于封赠称号)

4.参赞大臣——满文为hebei amban,清政府于新疆乌什等地设参赞大臣管理公务。

5.办事大臣——满文为baita be icihiyara amban,清政府于回疆的喀什噶尔、叶尔羌、和田及藏区的拉萨、西宁和外蒙古的库伦等地设办事大臣,掌管该地军政。

6.领队大臣——满文为meyen i amban,清政府派兵在回疆的伊犁、阿克苏等地屯田,设领队大臣统辖。



六、清帝年号及帝后封谥表


(一)清帝年号

1.天命——满文为abkai fulingga。(1616-1626)

2.天聪——满文为sure han。(1627-1635)

3.崇德——满文为wesihun erdemungge。(1636-1643)

4.顺治——满文为ijis’huun dasan。(1644-1661)

5.康熙——满文为elhe taifin。(1662-1722)

6.雍正——满文为huuwaliyasun tob。(1723-1735)

7.乾隆——满文为abkai wehiyehe。(1736-1795)

8.嘉庆——满文为saicungga fengshen。(1796-1820)

9.道光——满文为doro eldengge。(1821-1850)

10.咸丰——满文为gubci elgiyengge。(1851-1861)

11.同治——满文为yooningga dasan。(1862-1874)

12.光绪——满文为badarangga doro。(1875-1908)

13.宣统——满文为gehongge yoso。(1909-1911)


(二)清代帝后封谥表


1.太祖高皇帝——满文为taidz’u dergi huuwangdi;孝慈高皇后——满文为gosin hiyooshungga dergi huuwangheo。

2.太宗文皇帝——满文为taidz’ung genggiyen shu huuwangdi;孝端文皇后——满文为hiyooshungga doronggo genggiyen shu huuwangheo;孝庄文皇后——满文为hiyooshungga ambalingguu genggiyen shu huuwangheo。

3.世祖章皇帝——满文为shidz’u eldembuhe huuwangdi;孝康章皇后——满文为hiyooshungga nesuken eldembuhe huuwangheo;孝惠章皇后——满文为hiyooshungga fulehun eldembuhe huuwangheo。

4.圣祖仁皇帝——满文为shengdz’u gosin huuwangdi;孝诚仁皇后——满文为hiyooshungga unenggi gosin huuwangheo;孝昭仁皇后——满文为hiyooshungga genggiyen gosin huuwangheo;孝懿仁皇后——满文为hiyooshungga fujurungga gosin huuwangheo;孝恭仁皇后——满文为hiyooshungga gungnecuke gosin huuwangheo。

5.世宗宪皇帝——满文为shidz’ung temgetulehe huuwangdi;孝敬宪皇后——满文为hiyooshungga ginggun temgetulehe huuwangheo;孝圣宪皇后——满文为hiyooshungga enduringge temgetulehe huuwangheo。

6.高宗纯皇帝——满文为g’aodz’ung yongkiyangga huuwangdi;孝贤纯皇后——满文为hiyooshungga erdemungge yongkiyangga huuwangheo;孝仪纯皇后——满文为hiyooshungga yongsonggo yongkiyangga huuwangheo。

7.仁宗睿皇帝——满文为rr’endz’ung sunggiyen huuwangdi;孝淑睿皇后——满文为hiyooshungga nemgiyen sunggiyen huuwangheo;孝和睿皇后——满文为hiyooshungga huuwaliyasun sunggiyen huuwangheo。

8.宣宗成皇帝——满文为siowandz’ung shanggan huuwangdi;孝穆成皇后——满文为hiyooshungga cibsunggo shanggan huuwangheo;孝慎成皇后——满文为hiyooshungga olhoba shanggan huuwangheo;孝全成皇后——满文为hiyooshungga gemungge shanggan huuwangheo;孝静成皇后——满文为hiyooshungga cibsen shanggan huuwangheo。

9.文宗显皇帝——满文为wendz’ung iletu huuwangdi;孝德显皇后——满文为hiyooshungga erdemu iletu huuwangheo;孝贞显皇后——满文为hiyooshungga jekdun iletu huuwangheo;孝钦显皇后(即慈禧)——满文为hiyooshungga gingguji iletu huuwangheo。

10.穆宗毅皇帝——满文为mudz’ung falingga huuwangdi;穆宗毅皇后——满文为mudz’ung sultungga falingga huuwangheo。

11.德宗景皇帝——满文为dedz’ung ambalingguu huuwangdi。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1

粉丝

69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2-27 23:55 , Processed in 0.073488 second(s), 26 queries .